当地时间2019年3月27日,英国伦敦,英国议会下院投票表决,正式确认推迟原定于本月29日的“脱欧”。目前“脱欧”最终期限仍未确定。(东方IC)

2017年3月29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脱欧”程序。当时的她,同大部分支持“脱欧”的英国人一样,以为两年后的今天,英国将正式同欧盟说再见。然而,现实却仿若导演了一部欧洲版《意难忘》,让梅首相的“再见”如鲠在喉。当地时间周三晚,她甚至表示,只要当前“脱欧”协议获得议会支持,自己愿意立马辞职。

在今年3月21日举行的欧盟峰会上,为避免英国“无协议脱欧”,欧盟27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为英国“脱欧”延期,这也就意味着英国“脱欧”的最终截止时间不再是3月29日,相关博弈还将继续。

回看整个“脱欧”历程,有诸多重要节点。2016年7月9日,英国政府正式拒绝了逾412.5万人发起的举行第二次“脱欧”公投的请愿。英国外交部表示,首相和政府均已经明确,必须尊重此前公投的结果。按照惯例,如果请愿签名超过10万,英国议会就需要考虑就此进行讨论。

2017年11月10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与英国第六轮“脱欧”谈判上,双方没能就“分手费”、公民权利和英国与爱尔兰边界等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欧盟方面向英国下达“最后通牒”,要求英国在两周时间内就“分手费”问题作出明确回复,否则无法继续推进包括贸易协议在内的第二阶段谈判。

2018年3月19日,欧盟与英国就2019年3月英国脱离欧盟后为期两年的过渡期条款达成广泛协议。在广泛达成的协议中,英国在2020年前将继续执行欧盟的所有规则,但在未来决定中并无话语权。

2019年3月14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决定支持英国推迟“脱欧”。但英国“脱欧”最终能否推迟尚取决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态度。

可以看出,一路以螺旋线形式发展的英国“脱欧”事件已经完全超出英国现任乃至前任首相的最早预期。在“脱欧”与怎样“脱欧”的博弈中,各方力量来回角逐,将一件“黑天鹅事件”生生演变成了“灰犀牛事件”。

英国民众的神经被“脱欧”的各项议程来回撩拨,竟也形成了“强心脏”,逆反的心理如野草,烧也烧不尽。3月23日,100多万抗议者走上伦敦街头,要求将“脱欧”的选择权从政府和议会手中交给人民,举行“二次公投”来决定继续“脱欧”走向。值得注意的是,示威者中的绝大多数都支持英国留在欧盟。

倒是欧盟,仿佛已逐渐失去了“陪跑”的兴趣,毕竟主角是英国,踩蹬的舞台却是欧盟。在欧盟峰会召开前夕,特雷莎·梅曾专门给欧盟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写信,希望将“脱欧”日期延迟到6月30日,但这个心愿显然未能达成。

欧盟的最终决定是如果英国议会第三次投票未能通过特雷莎·梅的“脱欧”方案,“脱欧”将延期至4月12日;如果英国议会第三次投票通过了特雷莎·梅的“脱欧”方案,“脱欧”将延期至5月22日。

恰如图斯克所说,摆在英国政府面前的就只剩下以下几种选择:有序“脱欧”、“无协议脱欧”、继续延期“脱欧”或撤销《里斯本条约》第50条以停止“脱欧”。

在这些选项里,有的是皆大欢喜,有的却是多年努力变“无用功”。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无协议脱欧”。当地时间3月25日,欧洲委员会宣布,欧盟已经做好应对英国“硬脱欧”的准备工作。委员会还发表声明称,这些措施是临时性的,范围有限,将由欧盟单方面采用。并特别强调,它们不是与英国谈判的结果。

一旦开启“无协议脱欧”模式,英国同欧盟间将立即面临贸易壁垒和商业限制。欧盟还将立即在英国边境加强管制,包括海关检查、食品安全检查和欧盟标准验证等。此外,如果英国公民在欧盟国家停留超过90天,可能也将需要申请长期签证。

另一方面,欧盟国家也将出现不适。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透露,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荷兰都是同英国有着大宗贸易往来的欧盟国家,很可能会感受到更多英国“无协议脱欧”带来的痛苦。他还暗示,涉及双边或多边贸易往来的企业也该提前做好准备,尽量降低“硬脱欧”导致的金融、贸易与商业风险。

英国政府显然早已预判到“无协议脱欧”将会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如果可能,尽量避免这一结局是特雷莎·梅与其内阁当前所期望的。此前,她曾表示,只有在获得“足够支持”的情况下,才会让“脱欧”协议再次付诸表决。

特雷莎·梅也意识到了,这场欧洲版《意难忘》还在上演,究竟何时才能看到“全剧终”,或许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恰如她最新的表态:“英国需要新的方案和领导,我不会挡路。”(中国网评论员 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