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的能力建设。什么是公共外交的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这一问题事关重大。本文通过对国内公共外交领域专家的广泛调研和专门学术会议的成果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提出初步观点,供管理部门参考。
公共外交能力体系
公共外交能力不能一概而论。个人、机构和国家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不一样的,培养的路径也是不同的。公共外交能力应该从不同层次来分别认识和培养,构成一个立体的公共外交能力体系。
公共外交的能力也不能区分过细。企业的公共外交能力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外交能力固然是有区别的;外交官的公共外交能力和学者的公共外交能力也可能不同。但公共外交能力应该在同一个层次上具有普遍性。也就是任何个人,不论其身份和活动场景如何,应该具备某些普遍的公共外交能力。机构和国家层次上也是如此。这些能力是最必要的基础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缺失都会显著影响公共外交的效果。提升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国家、机构和个人更好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个人公共外交能力及其提升
个人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指个人有效从事公共外交活动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世界观
从事公共外交的个人需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国际关系和跨文化沟通的进步前景抱有基本乐观的看法。同时也要具备基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如果对外国、对世界怀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排外思想,或者只从此得彼失的角度看待国际交往,都无法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语言与话语能力
既包括使用外语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包括懂得如何沟通、说服和共情。在对外沟通中具有受众意识,能够适应环境转换表达方式,能够处理好意见分歧和成见,能够巧妙构建话语让对方理解、接受和受到感染。
跨文化沟通能力
能够敏感地觉察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区别,掌握国际交往礼仪和文化表达形式,能够深入到价值观的深处寻求文化共性,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从而处理好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互鉴。
个人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国家和机构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都要依赖于个人公共外交能力的提升。提升的主要方式是教育和培训。应该从国际关系、语言学和传播学多学科角度,构建综合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