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提供者,人道主义援助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能在中非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以下作用:深化中非合作发展的民意基础,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中国在与非洲合作发展过程中更加积极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无疑是有益的。

2018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阿联酋、塞内加尔、卢旺达和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过境毛里求斯并进行友好访问。此次访非意义重大,不仅体现出中国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还加强了政治互信,为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凝聚起更大的共识与动力,可以说,本次的公共外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实上,通过公共外交方式推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非关系,消除偏见与疑虑,对深化中非合作与发展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中国持之以恒做出努力。而中国长期以来在对非洲人道主义援助上做出的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不仅加深了中国与非洲各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奠定合作发展的基础,也获得了国际上的正面评价和好感,在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道主义援助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外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受援国家和地区中,非洲是中国最为关注的地区,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非洲进行大规模的援助,包括发展援助与人道主义援助。2000年以来,中国对人道主义援助工作更加重视,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仅规模增大、速度增快,援助方式也更为灵活,包括参与大量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例如,中国对乍得和其他东非国家的粮食援助、抗击西非的埃博拉疫情以及对南苏丹与叙利亚的人道主义援助等,都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近些年,中国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在公共卫生、农业、和平安全领域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道主义援助增进了中非人民间的感情,深化了中非合作发展的民意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格局变化和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入,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自然灾害和局部动乱持续不断,非洲地区对人道主义援助的需求日益增多。全球预测表明,2018年大多数冲突难以得到缓解,而粮食安全问题仍将加重。尽管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几率较低,非洲之角歉收问题仍将持续。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负责的风险管理指数系统显示,“极高风险”(将近确定)有严重长期人道主义需求的国家绝大部分是非洲国家,包括索马里、南苏丹、乍得、中非共和国、也门、尼日尔、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叙利亚等。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因此面对非洲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国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力。我国领导人多次承诺加强对外人道主义援助。2016年9月,在联合国难民峰会上,李克强总理发表讲话,愿提供1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目前, 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的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资金支持有关承诺,中国商务部正在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抓紧组织安排具体援助项目实施工作,帮助刚果(布)、中非共和国、叙利亚等国家应对人道主义危机。

除了无偿的资金援助,面对非洲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时,中国也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尽全力解决受灾民众的燃眉之急。2014年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是最早参与救治的国家,中国政府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提供了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中国汲取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在原有的对非医疗援助的基础上,增派了公共卫生专家和医疗卫生人员参与西非疫情防控救治,向西非疫区国家先后派出1000余名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人员,自带救援药品和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各种物资,深入到疫情暴发区和救治一线。并且,中国着眼于“后埃博拉时期”卫生公共产品,加强和改进非洲公共卫生防御体系建设,以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受灾国家在灾难来临后都面临着经济财力上的巨大损失和精神上的多重压力,来自中国以及其他各国的支援对受灾国的政府和人民给予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中国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的行为无疑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亲和力和吸引力,促进民心相通。

第二,人道主义援助塑造中国道义形象,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国的国家形象不仅受到他国评价的影响,同时国家形象还会影响国家间的关系。塑造良好形象是国际舞台上各个国家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随着大批中国企业、社会组织走出国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机构、不同人员的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可能会带来摩擦与冲突。麦肯锡2017年发布了非洲中国企业调查报告,报告调查了中国与撒哈拉以南8个非洲国家间的贸易、投资、援助等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伙伴,中国在非洲设立的企业数量众多。随着中国企业深入非洲,一些负面的西方评论不绝于耳,例如,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常被西方指责为“新殖民主义”抬头,及“中国人是来掠夺资源的”“非洲是中国劣质产品的大市场”,等等。这样的评论虽然存在诸多漏洞,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在非洲的发展面临国际舆论的诸多质疑。如何驳斥谣言,打消疑虑,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人道主义援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道主义援助在中非合作的道路上不仅可以作为先行者,通过援助资金、物资、项目的方式惠及普通大众,使其亲身体会到中非关系带来的“利”,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义”的形象,展现中国的国家气质与民族精神,符合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期待。并且,这还有助于中国提高在全球人道主义事务、区域事务乃至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与领导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感召力。

具体来说,人道主义援助能在公共外交中发挥桥梁作用,提升“走出去”的社会组织、企业与当地的互动,提高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过程中社会责任的承担意识,进而为中非合作与发展铺平道路。目前,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参与者不再局限于中央政府的相关部门,还包括非政府组织。随着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他们更加直接并广泛地参与着公共外交。国内学者安昕认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相比,具有实践经验丰富、针对性强、专注于细节以及管理更加直接等优势。事实上,一些中国企业联合非政府组织,已经广泛参与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在中非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石油在苏丹援建的阿伯欧社友谊医院,满足了当地百姓的就医需求,并且医院的运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苏宁电器援助了尼泊尔的地震学校,与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合作为非洲的饥饿儿童筹款供餐,在教育领域让公益项目在当地落地开花、惠及百姓;中国扶贫基金会还与徐工集团为埃塞俄比亚干旱地区百姓修建水窖,惠及逾4千人,该项目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增产,还有利于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增加当地人民收入。这些人道主义项目既是民间组织与民间企业合作的体现,也是中国企业和民间组织在“走出去”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更有力反驳了中非合作发展倡议是“新殖民主义”的指责,增强了各国对中非关系的信心。

第三,人道主义援助有利于阐释中国援助的本质与中国精神,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扩大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提出“新人道主义(New Humanitarianism)”,它包括更广泛和长期的目标,例如和平建设、人权保护和促进以及最终的和平等。“新人道主义”不断追求的政治和军事性质的人道主义行动,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9•11”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入侵,使得人道主义的传统原则进一步遭到侵蚀,人道主义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困境。西方大国通常打着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危机的幌子,以人道主义援助为借口,进行人道主义干预,或者通过援助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而中国对非洲人道主义援助与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是否在援助过程中介入了受援国的内政。从利比亚动荡、突尼斯内乱到南苏丹问题,中国对这些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都坚持在“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情况下来确保其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并着眼于解决当下难民的生活需求问题,可以说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更多地取决于受害者的需要,而非政治利益的需要, 这是中国对非洲人道主义援助的本质。南苏丹的战争冲突不仅给该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并且被战争打击最严重的地区已经失去了应对机制。自南苏丹冲突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以多种方式、多批次为受战乱冲突影响的南苏丹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017年,中国政府决定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向南苏丹提供500万美元紧急粮食援助,通过双边渠道向南苏丹提供约8750吨粮食援助,并派遣维和工程兵为战区维和部队提供工程支援,建设道路、桥梁、机场以及营房、掩体和水、电、暖设施。可以看出,在不干涉南苏丹内政的情况下,中国在维护南苏丹和平与稳定过程中发挥了的建设性作用,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并且,中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路径来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扩大了“中国方式”的影响力,为非洲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选择。

在国际社会中,援助不仅是单方面的。近些年来,中国爆发了多次大地震,特别是汶川地震与雅安地震,给当地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在自然灾难面前,中国的对外人道主义援助都获得了回馈。中国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资金援助与物资供给,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派出救援队或专业医护人员前往中国灾区抗震救灾。在汶川地震中,赤道几内亚这个只有200万人口的小国,向灾区捐赠200万欧元,资金不多,但雪中送炭,使中国政府和人民感受到国际社会的温暖。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做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也再次表明中国与非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总的来说,在公共外交中,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能够深化中非合作发展的民意基础,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如今,全球自然灾害和局部动乱持续不断,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援助的需求日益增多。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与非洲合作发展过程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与行动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无疑是有益的。

刘诗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荷兰莱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