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与深厚的人民友谊。中国与非洲加强团结合作,有助于双方共享机遇,共迎挑战。为满足新时代中非合作需求,本文作者提出,应关注和引导国内、非洲各国以及国际上的对中非合作的声音与态度,在开展对非公共外交的工作中,阐释中国特色、加强顶层设计、“一国一策”落实合作,在战略层面不断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民心基础。

2018年对中非关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前不久,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论坛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等成果文件。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此次峰会为契机,积极开展中非公共外交,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民心基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非合作有丰富的资源积累和良好的民意基础。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让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非友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中国与非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世纪70年代,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同非洲兄弟并肩拼搏,建成了西方认为“不可能”的坦赞铁路,为中非友谊打下了基础,建立了信任。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即携夫人走进非洲,一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瞬间拉近了中非距离。所谓“志合”,就是志向、理念相吻合, 说到底就是民心相通。目前,我国在非洲41个国家设有54所孔子学院和27所孔子课堂;双方已结成130多对友好城市,每年赴非旅游的中国游客超过百万人次;1963年以来,中国累计向非洲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员2万多名,诊治非洲患者近2亿人次;2016年,我国向非洲各国提供了10036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统计,非洲在华留学生人数从2003年不到2000人,增至2015年的约5万人,增长了26倍。

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民心基础,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此前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与非洲加强团结合作,有助于双方共享机遇,共迎挑战,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非合作正处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传统友谊和相互信任需要强化。为了满足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需求,中非友谊的民心基础也需要升级增效。此次峰会进一步推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项合作举措,鼓励中非人民更多参与其中,深化中非人民友谊,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更充沛甘甜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中非传统友谊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有效应对。中非合作项目、“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实和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也不能忽视局部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在民心,我们要用“真实亲诚”理念及正确义利观,通过公共外交等方式进一步夯实中非友谊的民心基础。

夯实中非友谊的民心基础,需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特别关注非洲各国对中国和中非关系的态度与声音,积极介入,力争客观、全面。总体而言,非洲人民珍视中非传统友谊,对中国抱有亲近感,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表示钦佩。但非洲并非“铁板一块”,非洲的54个国家国情差异巨大,因此对非工作应做到“一国一策”,实现对各种声音的有效应对。第二,要特别关注中国国内民众的态度与声音,积极引导,力争客观、理性。当前,对非洲抱有亲近感、珍视中非友谊是国内的主流声音,但也确实存在着对非洲和非洲人民了解不足、对中非合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等问题。第三,要特别关注国际上的态度与声音,积极介入,力争客观、真实。当前, 西方社会逐步认识并理解中国对非政策,但依然有不少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曲解中非合作,不少民众对中非合作存在误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切实推进中非合作、造福中非两国人民的同时,要着力提升自己的话语权和软实力,讲好中非合作的故事。

要积极通过公共外交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民心基础。加强中非公共外交,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梳理好、阐释好对非外交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中国对非外交受“民为邦本”“和为贵”“重义轻利”等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对非外交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紧密相连;中非是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与其他国家和非洲的关系有本质区别。第二,加强中非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目前已有众多家中资企业活跃于非洲各国,为推动中非互利合作、促进当地发展作出贡献。公共外交要靠自觉,但不能完全依靠自觉。要加强对非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制定中非公共外交的长远规划;抓紧制定对非公共外交相关的规范、手册,对中非公共外交进行规范引导,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完善中非公共外交的应急机制,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第三,抓好中非公共外交的落实,“一国一策”开展对非公共外交。加强青年、地方、民间、减贫、智库、媒体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有侧重、有步骤地分门别类进行推进,早日实现中非公共外交蓬勃发展、人文交流日益上升、双边民心相通相亲的生动局面,为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夯实民心基础。

韩方明:本刊副总编辑,察哈尔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