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在海外很多年,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开展公共外交,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就,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就当前来说,就是要重点宣传中国“走出去”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致力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本文是作者根据回忆写的几个自己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片段。

片段一:真的没想到

神秘、奇特、美丽、原始……凡去过的人,大多会用这些词来形容尼泊尔。可对初到尼泊尔的我来说,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这片土地,却意味着不少的“想不到”。

想不到中尼两国的友好渊源如此深厚。加德满都的老王宫博物馆是尼泊尔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参观时,我了解到中尼之间有着上千年的友好交往史。晋代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过尼泊尔。元朝时,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还曾来华监造北京的白塔寺。

想不到中尼两国人民的往来如此密切。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地处山区,境内群峰林立。考虑到这些因素,我觉得前往加德满都的行程肯定颇费周折。谁知查询航班后,我发现国内有多条航线连接尼泊尔。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些航线都很繁忙,有时往返加德满都一票难求。

想不到尼方给我如此高规格礼遇。我到加德满都后的首场外事活动是拜会尼军领导人。那天,在尼军总部门口迎接的拉亚马吉准将是我在印度任职时的旧相识。老朋友相见分外亲切,他把我领到会见厅,而在会见厅等我的竟是尼军参谋长卡特瓦尔上将。上任后第一次与尼军打交道就见到他们的最高将领,尼泊尔朋友的热情让我有点“受宠若惊”。

亲密友好的两国关系给我开展公共外交等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片段二:真心交朋友

在海外开展工作,重要条件之一是要熟练掌握当地语言。我主要在南亚工作,南亚绝大部分国家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只要熟练掌握英语就基本解决了语言问题。过去,中国的老一辈外交官大多依靠翻译与朋友交往,但我觉得通过翻译就隔了一层,深不下去。现在,年轻一代语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还有一个熟练运用的问题,语言水平差,交情就不深。

我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保持外交的活跃度。我很少在办公室坐着,喜欢在外面跑,平均每天有四五场外交活动。早餐外交,起床就见朋友,既花费少,又比较随和,一杯咖啡、一份煎蛋、两片面包,一边享受一边聊天,迅速与朋友拉近距离。这样,一个月下来,就可与30多位朋友交往。朋友遇到困难,及时嘘寒问暖,尽力帮助解决。比如,尼泊尔共产党领导人基兰患有哮喘,每到初冬季节就发作。我不但托朋友从国内带去药品,而且还送他御寒衣帽,他深受感动。他经常与我讨论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发展问题,还请我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如此,通过数月真心交朋友,开展公共外交的局面就基本打开了,我不但与党政军警高层建立了密切联系,而且结交了与方方面面工作有关的一大批朋友,有事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