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奇迹“走出去”开辟可行路径

五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出于“加强合作、学习经验”的考虑,接受、认可并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和典型案例的不断涌现,为中国奇迹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提供了现实路径。

当下的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明显加剧了西方裂变;“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的大行其道给世界发展增添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的进程中意愿缺失、能力下降。在这一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引领全球治理方面的重要意义获得了更多的认可。法国《世界报》将“一带一路”称为“中国实力增长的镜子”。《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在海外受访者中,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受访者占18%,其中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该倡议对其国家、个人、地区经济和区域和平都具有积极意义。五年来,“一带一路”由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从方案变为国际行动,从愿景变为了现实。2018年2月17日,中国外文局所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首次发布了《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产生的政治话语如“中国梦”“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中国道路”“十三五”等词汇强势上榜,反映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等中国实践的代名词日益为世界民众所熟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地区和组织、企业等积极响应和深度参与。截至今年4月,中国已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涵盖基础设施、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等合作领域。在中外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性项目和典型案例,如中巴经济走廊、缅甸的皎漂深水港、马中关丹产业园、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等等,这些项目不仅仅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丝路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和发扬,更为“走出去”的中国实践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范例。五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实践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联动世界,惠及全球。“一带一路”与中国实践“走出去”的进程正在回应佛朗西斯·福山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的预言,如果“一带一路”倡议达到规划预期,“中国模式”会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开花结果。

“一带一路”的全球参与为中国奇迹的接续创造凝聚力量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实践的接续创造也需要凝聚世界的认同与力量。“一带一路”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参与的同时,也为中国放开眼光,学习借鉴他国的长处提供了契机。换言之,“一带一路”与中国实践的“走出去”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和相互改变的进程。

更进一步说,如果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中国实践是主要依靠中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的,那么接续创造未来的中国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为关键的则是理顺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一方面,诸如“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深层、全面和长期的互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世界的态度,寄希望于中国与国际秩序相向而行、同步推进、相得益彰的良性社会化交往。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与推动者,不仅要展现共产党人的开阔胸襟,还应表现出愿为中国奇迹接续创造凝聚力量的宏伟气魄。正如十九大之后,习近平主席在越南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的,“‘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

另一方面,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还不能忘了比较别人的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并适时根据国际社会的反馈完善自身的倡议主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的,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北京大学翟崑教授的研究发现,“一带一路”经过五年的演进,通过“发展+”模式,即发展+安全、发展+民意、发展+生态,进一步突显出“一带一路”的安全意识、民意意识和责任意识。而将于年底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存在的“走出去多、引进来少”而释放的外向学习信号。

英国《卫报》刊文认为,“中国今天的自信,离不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自信地走出去的中国实践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是解决世界面临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世界经济也迎来了普遍的复苏。可以肯定,新时代将催生越来越多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与中国实践“走出去”将开启中国与世界共创美好未来的新征程。

张久安: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编辑、博士。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