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屏图:2018年3月29日,青铜虎鎣。针对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于4月11日拍卖“青铜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一事,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28日表示,正在了解核实拍卖的相关情况。(津闻/东方IC)
中国网新闻3月29日讯 (记者 戚易斌)近日有媒体报道,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于4月11日拍卖“青铜虎鎣”等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对此,中国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28日表示,正在了解核实拍卖的相关情况。
是否为圆明园流失文物仍存疑
据《环球时报》报道,“青铜虎鎣”是中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海军上校哈里·刘易斯·伊万从圆明园劫走。伊万在一封家信中称,自己曾参与洗劫圆明园,抢走的珍贵文物中包含这个稀有的青铜器等。
报道称,该信函与“青铜虎鎣”近日一起被伦敦古董商阿里斯泰尔·杰布森发现,并将于下月在肯特郡拍卖,估价约在12万至20万英镑之间。拍卖方称,这件“虎蓥”因其器盖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类似的青铜器此前只发现了六件,这件即将拍卖的青铜器是被发现的第七件。
不过,这一即将被拍卖的青铜器是否确定为“圆明园流失文物”也存在争议。上海博物馆原青铜部主任、青铜器专家周亚表示,“仅凭拥有者的信件与老照片,是不足以证明的。而且信中只提到当时在圆明园中掠夺了青铜器,并非准确地说青铜器为‘虎蓥’,是否为英国海军上校哈里·刘易斯·伊万后来的收藏也不得而知。”
对于此次事件,中国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负责人28日作出了回应。这位负责人说:“我们一贯反对并谴责买卖非法流失文物的行为,希望有关机构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感情,不买卖非法流失的文物,不以此类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
海外流失文物回家路漫漫
中国是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也指出,海外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一直以来,国际上关于文物追索都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据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介绍,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商业回购、外交谈判和捐赠等几种途径。
2015年11月21日,上海,近日,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猪首、牛首、猴首、虎首真品齐齐来沪,在长阳路666号作公益展出。(王冈/东方IC)
在中国从法国追回圆明园兽首事件中,法国皮诺家族从原持有人手中购下兔首和鼠首,无偿捐赠中国,这是中国通过被捐赠的方式追回海外流失文物的典型案例。但是,多位文物专家和法律人士表示,这种回归形式很难复制。
依法追讨是追索海外文物最常用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海外文物追索多边国际条约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此外,国与国之间的双边文物保护协议也起着重要的追回作用。
1995年的公约首次确立了“被盗文物的持有者应归还被盗物”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上,美、英、德等主要文物进口国尚未加入该公约,这就导致有时候其实际约束力大打折扣。
面对种种追讨困境,商业回购文物成为无奈之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无一通过法律途径“回家”,均通过回购而来。但这种方式不应适用于通过非法途径流失海外的文物,这等于承认了掠夺中国文物的合法性,也助长了市场上的炒作之风。
中国高度重视文物追索工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法流失文物追索工作,近年来在相关方面的工作成绩也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失踪文物已经陆陆续续返回了中国。中国目前已加入了多个相关的国际公约,与多国签署了有关的双边协议,并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自中国2003年启动国宝工程以来,通过各种渠道回流的中国文物已逾10多万件。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多国归还了包括32件春秋时期金饰片在内的50余件珍贵文物。
2015年9月21日下午,法国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先生返还中国的24件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金饰片移交仪式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东方IC)
去年11月,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上线启动,这一平台将为我国打击文物犯罪、追缴被盗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据。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这一平台通过互联网向民众、向国际社会公布我国已知的被盗或者丢失的国有文物信息,将成为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据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介绍,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将导入国际刑警组织被盗艺术品数据库,为国际执法合作和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提供信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