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国际经营活动更加频繁和深入,企业涉外管理也逐渐从偶发走向常态、从局部走向全面,成为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应建立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涉外管理组织保障体系,以国际化战略为牵引,构建企业公共外交层级的涉外管理业务体系,以流程管理为抓手,打造集团全方位一体化的涉外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当前企业涉外管理现状

提到企业涉外管理,许多人仍将它等同于政府体制下的传统外事管理, 其管理内容仍然是国家层面的外交事务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外事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关联性不大。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移动互联时代,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早已多元化,任何有机会参与涉外交往的组织、机构和个人,都是其母国形象的传播者,都是涉外管理的行为主体。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事务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有可能成为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当前,经济外交已经成为各国整体外交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交往中最活跃的行为主体,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外交和公共外交责任。企业的涉外经营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当地的经营环境,而且是展现其母国形象的重要载体。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就曾讲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丰田是我的右脸。” 可见,企业涉外管理一方面要基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合法经营,严把产品质量,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履行社会责任,并与当地政府、议会、民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关系,改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树立企业公共外交意识,置身国家整体外交战略部署开展涉外管理,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国际社会对母国及自身的看法,消除误解,提升企业声誉和国家形象,从而为企业赢得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部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的涉外管理工作仍然较为被动和零散,未从营造企业国际化经营良好环境的角度构建涉外管理体系,企业公共外交行为仍处于非自觉开展的萌芽阶段。对于大部分直接处在我国外事管理体制内的国有企业而言,涉外管理仍是传统外事管理的“四大件”,即因公出国(境)、邀请来访与外事接待、举办国际会议和涉外突发事件管理。涉外业务松散、存在管理孤岛,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未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涉外管理体系。

企业涉外管理的三个层级

综观当前我国企业涉外管理现状和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历程,企业涉外管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级(图1),它们分别是:

第一,外事行政事务管理层级。主要是因公出国(境)审批、证照签证手续办理、邀请来访和外事接待等日常出入境事务性工作,是最基础的外事管理和服务工作,业务角色定位于企业单一的行政事务中心。

第二,外事内控管理层级。在外事行政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了成本管理、商旅管理、精益管理、风险管控等职能,并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相关具体的外事业务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了具体单项外事业务的深度管理。外事业务角色由单一的行政事务中心向行政事务、成本管理和风险管控等多中心转变,涉外管理专业化程度更加强大。

第三,企业公共外交管理层级。基于营造境外良好经营环境,助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需求,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构建了全方位一体化的涉外管理体系。业务领域在传统外事管理的基础上,拓展至企业境外社会责任管理、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企业跨文化管理和境外公共关系管理等内容。外事业务角色也由企业内控管理中心提升至企业战略经营中心, 成为支撑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了外交部所倡导的“战略谋划型”外事管理层级。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