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出现“逆全球化”风潮,而中国接过全球化大旗,“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对世界自由贸易体系的承诺和担当。亚欧大陆核心地区的稳定繁荣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外部保障,而“一带一路”正好可以提供该地区国家最缺乏的资金和就业机会,吸收这些国家的失业人口,帮助他们进入就业增长—财富积累—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一带一路” 是对当今世界体系的有益补充,也发挥了中国最具资源禀赋的基建领域的独特优势。

2016年,英国“脱欧”、主张“贸易保护”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一系列地缘政治“黑天鹅”事件,被视为“全球化”的大幅倒退。自大航海时代以来5个世纪,全球联系日益紧密,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停滞,甚至出现“逆全球化”的声音。

出现这样的状况,深刻表明过去的全球化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全球收入分配不均,导致欧美中下阶层未能及时分享全社会经济增长的福利。而08年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社会矛盾的计划,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波及全球,造成了全球性的影响。自那以后,世界主要大国,包括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内部关于贸易保护的声音甚嚣尘上,也直接影响了政治精英的决策。

全球化在西方社会“不得人心”,而中国这个后起之秀,反而接过了全球化的大旗。无论是2016年的G20峰会,还是2017年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习总书记都代表中国领导决策层坚定推动自由贸易、“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

在此时此刻,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化最积极的倡导者,也是最可能担起重任的全球化领导者。“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

全球化中各国的相互依赖,是世界稳定繁荣的压舱石

托马斯•弗里德曼论及国际关系时提出一个麦当劳理论:两个国内有麦当劳连锁店的国家从不打仗。这个看上去不太严肃的理论在战后却始终灵验。其背后隐含着这样一条逻辑,随着国际贸易让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加强,通过贸易获得资源的性价比远高于战争,世界贸易体系的存在让战争越来越无利可图。

战后建立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大繁荣,也大大降低了国际冲突的烈度。战争门槛越来越高,19世纪那种为了争取市场开放而轻易发动的战争再难见到,这正是全球化给国际社会带来的红利。正如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指出的,经济上密切联系的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伴随的是动武成本的提高、因而也降低地区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大数据也印证了贸易、投资带来的冲突递减。人们常说“贸易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事实证明贸易也是全球和平的压舱石。

经济层面的相互依赖,是政治、安全层面实现国际合作的后盾。而随着全球化的退潮,经济上的互相割裂也将波及到其他领域,在核武器、网络安全,甚至气候谈判层面,国际共识也会更加难以达成。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贸易水平有了明显下降,直到如今也没有再恢复到此前的增长速度。

图一: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与GDP的比值,来源:World Bank

根据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中国的地缘特点是位于亚洲东部的边缘地带,整个亚洲地区——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甚至西亚地区——便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腹地。要实现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亚洲核心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这不但影响中国在该地区的贸易投资风险,也将影响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