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事工作者的贴身采访,让我们体会到了“领事视角”,另一起突发事件,则让我们亲历了一次“公民体验”。

同事家的两位老人,随旅行社免签团第一次来俄罗斯旅游。不幸的是,尚在排队过海关时,老先生突发心梗,急送入院手术抢救。老伴心急如焚,语言不通,人地生疏,茫然无措。归期至,团签签证失效,想要一直守护医院的老伴,身处“黑户”险境。老人内心的焦虑恐慌,让我们感同身受。

无助中,大家不约而同想到领事热线。拨通电话,听筒那头传来亲切的一句“您好,发生什么事,我能帮到您吗?”那一刻,慌乱的情绪顿时平抚。这是一种“家人与你同在”的温暖感。诚然,领事们并非“无所不能”,他们也未必能让所有困难都“迎刃而解”,但普通人的心理已经变化,不再觉得无助。

采访中,驻俄使馆总领事蒋薇多次说,比起那些在条件更艰苦、局势更混乱国家使馆工作的同事,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要好,面对的危险困难要少,没多少值得说。这话,我既认同也反对。确实,置身战乱地区和发展中国家,领事故事可能更具张力。海地地震、利比亚动乱、也门战乱,中国成功地大规模撤侨,电影《红海行动》《战狼Ⅱ》多少情节就直接取材这些真实案例。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多米尼克的飓风灾害、尼泊尔的巨大洪灾、印尼巴厘岛的火山喷发,由此发生的帮助受困当地的中国公民撤离或回国,哪一桩不惊心动魄?

这当然最能展示祖国的强大和领事工作的特殊性。不过,那些贯穿一年365天的“领事日常”,并非“不值得说”,相反,它们从另一个角度,同样照见了中国“外交为民”的理念与实践。甚至可以说,因其“日常”,方更持久;因其“普通”,更具常态。驻俄使馆领事工作的这些场景,正是中国200多个驻外使领馆、600多位领事干部的一个缩影,是其丰富内容中的一个侧影。

中国外交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达到了1.3亿人次,首站赴外国预计突破6000万人次,我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超过3万家,在海外劳务人员约100万,留学生约137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互动前所未有,领事需要保护和协助的群体规模及服务内容,同样前所未有。这既对领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我们每一位赴海外的公民,听从使领馆的“风险提示”,更自觉地承担自身应负的责任。

身后有强大的祖国,身边有温暖的领事。对走出国门的同胞来说,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自豪。反过来看,需要我们好好珍惜,珍惜领事工作者们的辛苦付出,珍惜祖国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和自豪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20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