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伟大倡议,它惠及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倡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主要靠文化,靠交流,这正是公共外交的主旨。

“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它们的历史、政 治、经济、文化、宗教、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各不相同,与中国也有很大差异,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特别重要。我国和有的国家缺少合作经验,对有的国家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也了解不深。如何越过文化障碍、加强合作,是需要学习和培训的。

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和平、加快发展、环境治理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对此,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会更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更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世界同行,为人类谋福祉。

本期发表察哈尔学会首席研究员、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关于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对外传播》一文,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对外传播,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对外展示”并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建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学博士生王英良《“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的“民生转向”》认为全球化转型需要新的领导角色与发展政策,“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转型,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并推动沿线各国重视民生建设,同时为加强各国治理水平和发展能力提供契机;外交部礼宾司重大活动处王敏参赞《做好礼宾工作是有效的公共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中的礼宾》回顾了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礼宾的一些工作实践,指出礼宾工作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大国外交的体现;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新利《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工作中的和平思想探源》梳理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工作中的和平思想,中共正是通过和平的方式瓦解了日军、加速了日军溃败,这种和平思想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

赵启正

总编辑 谨识

2017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