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中国网新闻1月30日讯(记者戚易斌)1月27日至28日,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河野太郎就任外务大臣以来首次访华,也是日本外相时隔近两年后再次访华。日方希望通过此访进一步加深互信,改善两国关系。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当前中日关系保持改善势头,同时也面临挑战。日方只有将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体现到具体的政策和行动中,与中国相向而行,才能跨越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

中日关系回暖迎来重要契机

河野太郎在访华前夕接受中国媒体书面采访时说,在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伊始之际访问中国,是一个良好开端。他表示,稳定发展日中关系不仅有益于两国,而且有益于整个国际社会。他愿从大局出发稳定发展日中友好合作关系。

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杨洁篪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分别会见了河野太郎。李克强用“乍暖还寒”形容当前的中日关系,他希望双方重温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精神,处理好历史等敏感问题,妥善管控分歧,使今年成为中日关系重返正常发展轨道的机遇之年。

杨洁篪在会见河野太郎时表示,希望日方同中方一道,维护政治基础,坚定和平友好信念,准确把握彼此定位,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扩大互利合作,拿出更多实际行动,为中日关系朝着正确方向改善发展做出努力。

王毅对日方近期在对华关系上所作的积极表态予以肯定,他希望日方不松劲,不后退,把口头表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与中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国关系尽早回到正常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场会见,中方再次传递了促进中日关系良好发展的意愿,既展示出合作诚意,也明确了底线和立场,今后也将积极地参与到改善中日关系的行动中去。但是,中日关系的改善并不是单独一方就能实现的,需要两国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因此,日方能否抓住中日关系回暖的重要契机,以实际行动增信释疑,以正常心态良性互动,是今年中日关系需要关注的重点。

改善关系日本要有具体行动

中日两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中日关系出现改善势头。首先,中日领导人多次会晤,两国间多种沟通机制逐步恢复。其次,日方开始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去年6月,安倍首次在正式场合表态愿在一定条件下参与“一带一路”合作。近日,日本官员再次提出,愿意积极应对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合作。

此外,1月22日,安倍在日本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到,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希望在经济、文化、旅游和体育等各个领域大力促进两国国民交流,加强两国高层往来,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有分析认为,日方对改善中日关系表现出了一些迫切的姿态,其原因不难理解:安倍政府在外交遭遇挫折、国内政治处境出现困难的情况下,看到了中国提供的发展机遇。日本已经意识到,与中国疏远和对抗不仅无法遏制中国发展的势头,还会让日本错失更多的发展机遇。

但是,中日关系的走向错综复杂,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等。此外,日本修宪所带来的安全走向问题,日本以应对朝核问题为名,引进陆基宙斯盾来扩大日美反导体系的问题,都是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改善中日关系,关键在于互信。日本需要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和四点原则共识,这是维护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两国领导人就历史、台湾、钓鱼岛等重大问题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谅解。要确保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就必须重信守诺,切实按照原则和规矩办事。

需要强调的是,正是因为日方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小动作不断,才造成中日关系中的诸多困难。例如就在河野太郎出访前夕,日本政府在东京开设了展示独岛和钓鱼岛相关资料的“领土主权展示馆”,宣示上述岛屿为“日本的固有领土”,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对中日关系造成新的干扰。

与此同时,日本在东海制造紧张,插手南海问题,刺激半岛局势升温。这些举动背后有与中国争夺主权权益的企图,也有借机实现修宪扩军的用心,这些举动显然是未来中日关系改善的极大障碍。

所以,中日关系能否持续改善,不能仅看口中的善意,更要看实际行动。正因如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才会一方面强调“改善和发展中日两国关系”是中方的一贯立场,同时又义正词严地指出:“我们希望日方言行一致,将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表态切实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中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栋认为,目前中日关系确实具备了走出僵局的条件,但关键是日方要改变对中国的根本认知,真正把中国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战略竞争对手,两国关系才能有实质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