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十九大:面对“新时代” 中国满怀信心

10月19日,十九大部分代表团讨论向中外记者开放。这是黑龙江省代表团在讨论。中国网记者 杨佳摄影

中国网新闻10月24日讯 (记者刘峻凌 综合报道)2017年金秋十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国下一步将如何走成为全球焦点。

据统计,来京参加十九大报道的3000多名记者中,境外记者达1800多人,远超出境内记者人数。这些记者和他们代表的媒体除了密切关注十九大报告和各场发布会外,一些记者还试图通过捕捉大会的细节,通过对普通人的实地走访,去感受更为内在的中国。

十九大新气象:更开放 更自信

美国自由亚洲电台指出,此次报名采访中共十九大的媒体记者超3000人,其中1800多人属境外媒体,占记者总人数的半数以上。

不仅人数多,境外记者在本次大会上获得的机会也更多了。美国《侨报》记者就注意到,10月17日举行的十九大首场记者会,境外媒体记者罕见地成为“主角”。

埃及《金字塔报》记者萨米也表示,此次十九大报道的一大体会就是境外记者得到更多提问机会,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开放自信的现代中国。

被境外记者津津乐道的还有十九大首创的“党代表通道”。

来到“党代表通道”的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党代表。境外媒体认为此举又开启了一扇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

来自非洲的马拉维国家广播公司记者朱玛·比特丽丝认为,这条通道为媒体更深入了解中国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代表们回答的问题向记者阐释了中国很多发展理念和政策动向。

俄罗斯塔斯社记者则对十九大代表能对媒体敞开心扉感到喜悦。他说,不少代表乐于在镜头前驻足,讲述如何贯彻新路线和政策方针。

19日举行的“开放日”让塔斯社记者印象尤深。

十九大部分代表团讨论于该日向中外记者开放,媒体记者可在现场了解情况。塔斯社记者出席了黑龙江省代表团和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的讨论。这两地与俄罗斯接壤,并十分重视与俄罗斯伙伴的合作。

民众感受到这个“新时代” 更为自信起来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发现,无论在街上跟普通人接触,还是在人民大会堂采访十九大的有关活动,都能感受到这次大会的气氛是热烈的。

该报记者认为,这些民间反应是真实的,许多民众感受到这个“新时代”、以及整份十九大报告所传递的核心信息:中国正处于伟大历史转折点,这种内心的感知,让许多人都变得更为自信起来。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文章则以一名退休人员的感受为例,描述当下中国人的心理。

文章写道,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即便对唐美琴这样的退休人员来说也是如此。唐美琴向《海峡时报》谈及自己的海外度假之旅时说:“我几天前在日本,之前去了上海——这是我过去不能想象的。”她说:“这就是十九大对我很重要的原因。”

文章认为,唐美琴的观点得到许多中国人的呼应。

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在题为《中共十九大:感受北京地铁里的正能量》的文章里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该记者说,在地铁里遇到的大多数人都告诉她,他们赞赏政府的工作,很高兴听到“打虎拍蝇”的行动会继续,十九大报告中说“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更是让他们深感赞同。

“在规模和载客人数上,北京地铁早已超过了伦敦和纽约。北京地铁未来还有更大的信心。这种信心也代表了当下的这座城市。从人民大会堂到地铁车厢,我感受到了这种气氛。”该记者在文章里如是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