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聚焦中国 瞩目盛会——来自十九大新闻中心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崔静、韩洁、刘羊旸
“骑起来真是很轻很方便!”在北京“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特色体验展区里,身着笔挺西装的《圭亚那纪事报》记者威廉姆斯·奈杰尔不顾衣着的不便,与同行争相试骑共享单车。
得知中国共享单车正在向海外拓展业务,威廉姆斯·奈杰尔非常兴奋:“中国的产品和中国文化传播很广,在加勒比地区如今也有很大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中国的发展变化让人印象深刻。”
中共十九大召开在即,五年一次的盛会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最佳窗口。中国是如何实现如此快速发展的?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蓝图是什么?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境外记者孜孜不倦地探究中国奇迹,更渴望探求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奥秘。
从报名参会的记者数量就可洞悉十九大的“热度”:截至目前,已有3068名中外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十九大,其中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达到1818人;外国记者来自134个国家,比十八大时增加19.6%。
在十九大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时常可以见到扛着“长枪短炮”的中外记者一路小跑着穿梭其间;发布厅的鲜红背板前,不少电视记者出镜解说,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反腐败、脱贫攻坚、外交战略等,都是记者提到的高频词汇。
柬埔寨《高棉日报》此次共派出4名记者参加十九大报道。“这次大会将关注很多方面的议题,我们报社希望成为沟通中国与柬埔寨人民的桥梁,希望两国能更深入地开展各领域的合作,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推进合作共赢。”《高棉日报》驻北京记者张春河说。
在日本富士电视台的北京办公室中,安排工作的写字板上已经写满有关十九大的内容,10位参与十九大报道的记者已全部就位。富士电视台北京支局长高桥宏朋说,他们报道的重心在“党代表通道”和新闻发布会上。
记者了解到,十九大新闻中心已备下“新闻大餐”,在大会开幕后,将举办6场记者招待会和8场集体采访,邀请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政法、科技、军队、环保等众多领域的十九大代表,集中回答媒体提问。
为了满足境外记者的个别采访需求,十九大首次启用境外记者采访申请系统,记者可以通过系统提交采访申请并可以在线查询受理情况。
十九大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境外记者提出采访需求后,只要征得被采访对象同意,新闻中心会马上安排采访,绝大多数采访需求都会得到落实。
让不少记者感到兴奋的是,十九大新闻中心在会前和会中还设计了以北京中轴线、基层党建、故宫、北京大兴机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为主题的一系列参观采访活动,不少线路境外记者报名异常“火爆”。
在北京大兴机场建设工地现场,新机场的轮廓、跑道布局及航站楼的整体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前来采访的60多名中外记者面前。
在《多哥新闻报》记者卡塔卡·托卡巴看来,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将打开新的“空中之路”,加上“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海陆两条通道,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我会将这些最新的发展信息传回去,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的新变化。”
《韩民族日报》驻北京记者金畏铉来中国工作快两年了,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多的时候一天要写四五篇。会前,他参加了十九大新闻中心组织的“古都文化魅力中轴线”采访活动。
“以前我不知道北京还有中轴线,通过这次活动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城市。”金畏铉说,“关于中国发展、中韩关系、中朝关系的报道,都是韩国读者关注的。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多介绍一些体现中国独特魅力的内容。”
集体采访,个人采访,参观采访,代表团开放日,在“党代表通道”与代表“面对面”……可以预见,数千名中外记者将在“应接不暇”的采访活动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开放和自信;一篇篇报道、一段段直播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传向全球,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掀起新一轮“中国热”。(参与采写:朱超白旭 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