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网站9月22日刊登《伦敦的华人京剧迷与她的英国学生》一文,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慕名拜访了来自香港的京剧迷李惠馨女士。李女士热情地介绍了她与中国国粹京剧与昆曲的渊源,以及这些年来在英国的她如何与志同道合的其他京剧迷们一起传扬中国戏曲的经历。

在伦敦西南郊一条绿荫掩映的街道上,一栋雅致的小楼与街上邻居住宅别无二致,唯一不同之处是,这里时不时会传出婉转悠扬的令华人感到亲切、当地人感觉异国情调的乐韵——中国戏曲之声。

李惠馨说,她从小学习芭蕾舞,在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就在她从事硕士研究德国戏剧家布莱斯特戏剧理论的时候,她得知布莱斯特为梅兰芳大师的京剧技巧而深深折服。此后,李惠馨便开始关注和接触京剧。时任香港《大公报》副主编的李宗瀛先生将她介绍进了香港京剧票友圈子。

20世纪80年代,她拜当时刚移居到香港的沪上梅派名家包幼蝶先生为师,一学就是九年,共学唱了20多部戏。后来,李惠馨成为香港艺术发展局的秘书长。1988年,包先生创立了“香港京剧研习社”,李惠馨成为非常活跃的成员,常常组织排练和演出。除了京剧,李惠馨也爱上了更古老的昆曲。她拜当时在香港的前上海昆剧院演员乐漪萍老师一对一学习昆曲基本功和闺门旦五年之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香港,李惠馨在工作和京剧票友圈里感觉生活非常充实,但20年前她不得不与英国丈夫回到英国定居。但在离开香港之前,她就开始查询伦敦的京剧票友活动,她不希望从此在异国他乡被迫与京剧“分手”。因此,来到英国她就找到了一群同样酷爱京剧的戏迷,不仅如此,她还希望向英国人传播中国文化,她相信魅力无穷的京剧和昆曲正是最好的文化大使。在她的倡导下,伦敦的几个京剧“发烧友”与她合力创立了伦敦京昆研习社,不仅组织表演活动,还教授京剧和昆曲。在当下英国提倡多元文化的政策下,中国戏曲的传播也得到鼓励。

李惠馨说,这些年来他们的活动曾多次得到地方政府和英国艺术局的资助,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项目申请资金,时常能得到虽然不多但是也足够使他们开展活动的经费。另外,他们还时常受到一些机构或团体的邀请前去表演京剧和昆曲。例如大英博物馆举办中国主题的展览时,曾几次特邀他们前去表演京昆选段助兴,观众有时多达数百人。她还特别将唱词翻译成英文,让观众能更好地了解剧情。最令她感到兴奋的是,2008年由于北京奥运,他们得到了“CHINA NOW”项目的大笔资金赞助,得以使她和她的小团队走出伦敦,在英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和介绍中国京剧,他们一共在29个学校举办京剧工作坊日,教英国孩子们简单的京剧演唱动作和京剧脸谱化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李惠馨多年在英国传播中国京剧,学生不仅有在英国学习工作的华人,也有英国人,甚至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她说,这些外国学生都学得非常认真,他们年龄不一,职业各异,有十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家,也有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的英国人。他们大多爱好表演艺术或东方文化,不少都是主动找到李老师来学习京剧的,念唱做打样样都学。

对于最常推荐教授给这些外国学生的京剧唱段,李惠馨说,她选择的都是比较容易上口、四平八稳又曲调动听的曲目,例如梅派的“贵妃醉酒”,唱腔悠扬,动作袅娜,很受学生青睐;另外还有“天女散花”里的“悟妙道”等;如果是昆曲,她会选“牡丹亭”里的“寻梦”唱段,虽然不容易唱,但是它里面有好几个曲牌,都比较短。

而提到她的得意弟子,李惠馨特别提到一位叫汤姆的英国年轻人。这位高大帅气的小伙子却喜欢旦角,成为李惠馨的第一个英国乾旦学员。她说,汤姆已经跟她学戏好几年了,经常要从外地乘火车到伦敦来上课,这个从未去过中国、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的英国年轻人,成为李惠馨极口夸奖的英国学员。

李惠馨说,她将继续在英国演唱和传播中国京剧和昆曲,因为这是她的激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