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去观察中国。”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林日前在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演讲时如是说。马克林中英双语并用的演讲亮点频现,台下不时爆发热烈掌声。当他演讲完毕走回座位时,前排的多国专家学者纷纷向他伸出大拇指点赞。

马克林与中国有着深厚情缘。1964年,马克林首次来华任教。半个世纪来,他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澳中关系等。如今,马克林已出版学术专著43部,代表作有《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和《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等。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演讲时指出,“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代中国,那无疑是‘发展’。非常幸运,我亲历了中国的发展。”马克林在论坛举办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会发展成今天的模样。”马克林掏出了自己在中国访问期间使用的手机,那是一部黑白屏、机械按键的非智能手机。“20年前,这样的手机在中国还没有流行开来;如今,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到处可以用手机付账、乘地铁、骑共享单车……中国的发展真的是太快了。”他感叹道。

马克林认为,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慢慢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功秘诀在于走的是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年来,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各领域的往来与合作都在加强。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飞机上很少能看见中国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走出去。在澳大利亚看见‘中国脸’,听见‘普通话’是再正常不过的”。马克林还发现,人们的观念也与时俱进。例如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据他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他所教的班级里,女生人数基本不超过总数1/3,而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大为改观。

最后,马克林认为,通过和平发展,中国在国际场合赢得了人心。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深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也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他预计“一带一路”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产生巨大而有益的影响。

随着全面对外开放,中国正在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仍然片面、扭曲地看待中国。长期研究中国在国际社会形象的马克林对此深有体会。他说,这种误解一方面是来自于政治上的偏见,另一方面是因为狭隘的视角。

马克林说,中国和西方应该真诚地走近彼此,这是消除误解的唯一办法。他认为,民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西方人更直接地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和社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