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25日发表埃米莉·冯和查尔斯·克洛弗的文章《中国为不对称战争时代做准备》称,随着微型螺旋桨嗡嗡作响,一架架比模型飞机稍大一点的中国无人机被弹射器的巨型橡皮筋弹射出去。很快天空中布满了像玩具一样的无人机,它们列队飞过中国的某片山区。

这个貌似不可能的场景,或许预示着中国的一场军事革命。6月11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展示了119架无人机编队飞行的“集群”技术。据该公司称,这使其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的纪录。

编队中的每一架无人机都装载了能够与集群中其他无人机交流的软件和传感器。研发人员正致力于在未来实现让数千架无人机同步操作,识别和袭击目标。从理论上讲,此类装载导弹或弹头的无人机集群能够进行复杂的攻击,可以单纯依靠数量优势来压制对手的防御。

美国兰德公司高级工程师兰德尔·斯蒂布说:“这可以追溯到匈奴王阿提拉采取的战术。这是一支能够击败更强大、更先进对手的轻型攻击部队。它们突然间冒出来,从四面八方进行攻击,然后又消失不见,如此反反复复。”

经过20年的军事现代化努力,中国已经研发出隐形战斗机、导弹驱逐舰和“航母杀手”弹道导弹,同时也削减了部队数量。中国军工企业认为,通过高技术人工智能将技术含量较低的硬件串联的无人机集群,将成为代表未来的一种武器。

在未来,这些无人机既可有效当作致命武器来使用,也可用作非致命武器。比如,数千架3D打印的廉价无人机能够成群结队地去攻击航母或战斗机,后者目前还没有针对此类攻击的反制措施。再比如,当1艘美国船驶近南海有争议的岛屿时,中国可以派出无人艇集群来封锁其航线。

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学院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瓦西里·卡申表示:“目前,集群技术被认为是世界防务技术发展中最有希望的领域之一。中国人正在优先发展这项技术。”

美国亦是如此。美军正在服役的无人机大约有7000架。新美国安全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保罗·沙雷说:“集群的本质就是合作。拥有100架或1000架无法相互交流或协调行动的小型廉价无人机并没有太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让这些无人机能够相互沟通并协同运作。这是配合默契的狼群和各自为战的小狼之间的区别。”

文章称,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这种优势建立在隐形和高精度武器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之上。

美国的军费开支排名世界第一,是军费排名第二的中国的将近4倍。美国通过少数尖端武器保持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不过随着中国用自己的巡航导弹和隐形战斗机技术追赶上来,美国已经开始专注于更新的技术。这催生了一个武器装备新时代的到来。在未来,机器人、定向能武器和3D打印装备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角。

集群技术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时期,它或许能扭转过去25年来的趋势,即部署数量更少但更先进且昂贵的武器平台。下一代武器或许会见证先进的武器系统被自主集群的绝对数量优势所打败。

沙雷说:“(集群技术)带来的结果将是一种战斗力生成方式的转变,数量会再次成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因素。拥有最智能的算法可能比拥有最好的硬件更重要。”美国一直在优先发展极为先进但价格昂贵的硬件,譬如“全球鹰”无人机,这些无人机需要数十人组成的团队来进行操纵。而集群的优势在于:它只需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硬件,然后用先进的软件将其连接在一起。

文章称,在中国军队进行彻底改革的过程中,解放军内部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下一代武器装备上来。

今年6月,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部长王卫星在《解放军报》头版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当人们仍在备战高技术战争时,手段新旧交织、形式隐蔽复杂的‘混合战争’,正成为美俄博弈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人们费神思考如何在透明化战场隐身遁形时,无人化战争正逐步显现;当人们埋头寻求在传统武器上与世界军事强国缩小差距时,以定向能技术为代表的‘光战争’也即将登上舞台。”

《金融时报》的文章表示,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中国军队计划到2018年为止裁军30万人,以精简人员、提高效率,让部队随时能够投入战斗。自主操作的无人机集群就可以让现役部队人数大大减少。

防务专家表示,集群技术对中国有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中国在投射军力的同时降低引发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与战斗机或航母不同的是,无人机的威胁较小,可以在不引发军事冲突升级的情况下被击落或捕获。去年12月,中国在南海捕获了1个美国水下无人潜航器,几天后解放军将其归还美方。

此外,中国还在推进其他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包括仿造波士顿动力公司的部队支援机器人“大狗”,后者酷似《星球大战》中帝国军队使用的“步行者”战车,旨在向战场运输装备辎重。在7月北京举行的一次军事技术博览会上,总部位于珠海的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1艘装备有机枪炮塔的无人艇。近日,中国某个网站也公布了1架搭载鱼雷的新型地效无人机掠过水面的照片。该产品可用于攻击潜艇。

兰德公司资深政治学家迈克尔·蔡斯表示:“中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在无人系统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编译/杨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