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国家代表桑爱玲女士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 摄
中国网新闻9月14日讯(记者栗卫斌 实习记者薛睿萌)为庆祝第14个联合国南南合作日,联合国驻华系统12日在北京联合国大楼举行包括圆桌论坛在内的相关庆祝活动,邀请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南南合作的发展趋势和日益突出的重要性。
作为此次论坛的重要嘉宾之一,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以下简称驻华办)国家代表桑爱玲女士在论坛发表闭幕致辞,总结了驻华办近年来在中非合作框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随着南南合作内涵的不断丰富,如今合作内容已从最初的科技、经济走向社会发展与卫生教育等领域。
中非公共卫生合作成果显著
桑爱玲指出,过去四年间,中非合作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非洲国家虽然在经济领域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较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面对埃博拉等疫情的出现,非洲仍严重依赖进口来满足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国家代表桑爱玲女士在论坛发表闭幕致辞。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 摄
“中国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政府和非政府等多层面向非洲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援助,”桑爱玲说,“驻华办积极响应世卫组织关于援助非洲实现本土化药物和医疗设施生产的号召,支持艾滋病的预防治疗应对措施,并向非洲提供战略性援助。”
桑爱玲表示,2011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以下简称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先生在访华期间会见了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两人共同发出有关应对艾滋病的高层倡议。其中,中国支援非洲国家进行药品和医疗设施的本土化生产是高层会谈的首要议题。
据悉,驻华办在促进中非公共卫生合作中取得多项成果,包括建立中国同非洲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同中国制药公司合作在非进行投资、促进中国与非洲第一夫人抗艾联合会开展交流等。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南南合作日庆祝会上,桑爱玲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抗艾工作上作出的巨大努力,同时表示中国在应对艾滋病的传播问题上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国家代表桑爱玲女士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中国网记者 吴静 摄
“规划署深信中国能够在2020年实现三个90%的防治目标。即90%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0%已经诊断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0%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得到抑制,”桑爱玲告诉中国网记者,“我们注意到因违规注射而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大幅减少,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被控制在较低水平。中国在检测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上进步巨大,这给我们带来鼓励和希望。”
“对于联合国来说,我们乐于与中国携手并行,共同解决公共卫生领域问题,并且深入探讨如何将成功经验分享给更多国家,”桑爱玲认为,中国在艾滋病防控方面进步的经验值得其它地区借鉴和学习。
抗艾工作任重道远
提及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桑爱玲告诉记者,抗艾工作任重道远,挑战与困难是必然的,但是驻华办将保持一如既往的作风,与中国政府积极展开合作,从而解决公共卫生领域问题。
首先,艾滋病感染人群呈年轻化趋势。桑爱玲表示,规划署注意到年轻人艾滋病感染率近年来持续升高,这是未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她同时指出,规划署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向未成年人进行艾滋病预防的宣传工作。
“规划署目前与很多机构合作,面向大学进行公共卫生的工作。”桑爱玲称,“不仅仅是预防艾滋病,我们也希望年轻人对性和健康有更多了解,只有通过教育,他们才能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此外,抗艾工作的资金问题同样不容小觑,但桑爱玲对此持乐观态度。“资金对于任何机构来说可能都是个问题,关键是钱要花在刀刃上。驻华办会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投入在最有把握出成效的项目中。”
桑爱玲强调,中国政府对于抗艾的资金支持模式非常新颖——政府建立非政府基金会并向其注资,民间组织在开展抗艾工作经费不足时可提取资金。这种合作方式的优势在于,民间组织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完成政府机构无法触及的工作。规划署正考虑将此模式作为范例推荐给抗艾资金短缺的其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