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视界 | 从小培养、熟稔“吃碰”,美国竟有50万人“筑长城”——
除了广场舞,中国大妈喜欢的麻将也风靡海外。
布莱恩公园地处纽约市中心,是曼哈顿著名的城市广场。这里高楼环绕,每年吸引600万人来访。
每周一和周四的下午,这里都会响起阵阵麻将牌的碰撞声。坐在小方桌旁的美国阿姨们手里搓着牌,嘴里喊着:“碰!吃!”,在游戏中大杀四方。
这就是布莱恩公园大名鼎鼎的“麻将社交”活动。每到约定时间,麻友们就聚集在此。有的还专门从佛罗里达州、新泽西州等地赶过来,和同好们过把瘾。
▲“麻将社交”活动的页面
活动创办人琳达·费希尔介绍,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了4年,如今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去年劳动节,有大约50人特意赶来参加活动。他们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或社交网络了解到相关信息的。
▲“麻将社交”在脸书上的主页
除了每周两次的活动,布莱恩公园在假期还会举办“麻将马拉松”,任何人都可以参与。
费希尔9岁起跟着姑姑学打麻将,堪称“资深麻友”。如今,她的姑姑已经过世了,她便通过教别人打麻将来纪念姑姑。
“麻将社交”的创办也起源于她与几位麻将爱好者的结缘——2013年,有人看到了费希尔的麻将博客,便主动联系她,问她能否在公园里组织一个麻将专区。
▲费希尔的博客
麻将在上世纪20年代从中国传入美国,随即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成了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
美国麻友还进行了一系列改良,通过增减一些麻将组合,来简化游戏规则,使其更容易上手。
▲资料图片:俄亥俄州,一些美国妇女在打麻将。
而在历史学家眼里,这项游戏除了用来打发时间,对美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麻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有机会坐在一起,进行头脑上的碰撞。与其他休闲游戏不同,麻将是一种需要人际交流的活动——麻友们在麻将牌的碰撞间互相合作,又“各怀鬼胎”,牌桌成了人们交流的理想平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华人初到美国,在陌生的国度被当成“永远的外国人”。麻将在他们当中构建起一条文化纽带,帮助解决唐人街内部性别间和世代间的分歧。
▲资料图片:1938年,几名年轻人在移民中心打麻将。
而在二战期间以及之后的几十年里,麻将在美国犹太妇女群体中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帮助她们解决了因战争而搬迁后所面临的孤独。
▲犹太妇女在打麻将。
甚至,在美国与麻将相关的领域,有不少犹太女性作为领导者、企业家、游戏制定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美国人打的麻将又被称为犹太麻将,和中国传统麻将多少有些区别。传统的中国麻将有144张牌,而美国版的麻将还额外有8张百搭的鬼牌。
在布莱恩公园里可以看到,这些美国麻友的桌前还放着一张卡片。原来,为了保证麻将的趣味性,美国麻将联盟每年都会改变规则,列出新的可以得分、赢牌的麻将组合。而这些卡片就是解释规则用的。
美国麻将联盟致力于将美国麻将运动规范化,1937年成立时,只有32名会员,如今已发展到50万人。
除了进行游戏规则的仲裁,美国麻将联盟还从事慈善活动。麻友们向其购买麻将规则卡所支付的费用最终会被捐给慈善机构。
现在,麻将已经成了对老年人有益的一项活动。不少美国老人通过打麻将进行社交活动,通过四面牌墙搭起彼此的友谊。
另外,打麻将要用到不少技巧,要求参与者思维敏捷、七窍玲珑。这就能帮助麻友们保持头脑清晰、身体健康。已经有研究证明,麻将能保护大脑功能,延缓记忆衰退。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外交官严幼韵,她生前就是一名麻将爱好者,享年111岁!
▲严幼韵(中)
麻将在大约150年前起源于中国。如今,中国古人的智慧还在给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带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