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周刊网站7月26日刊发题为《中国努力成为空间科学超级大国》的文章称,多国空间科学领域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空间科学正在迈向成熟,航天项目“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朝外看”,中国正在空间科学领域迅速确立领头羊的地位。

文章称,在北京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里,时间似乎流动得比其他地方快。这座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拥有一处崭新的园区。科研人员的脚步都很匆忙。

在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看来,这个耗资9.14亿元人民币的科研园区正是中国空间科学迈向成熟的标志。吴季表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逐步具备了把卫星与航天员送入轨道、把航天器送上月球的能力,但是在太空领域进行的重大科学研究还不多。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吴季说:“就空间科学而言,我们刚刚崭露头角。”

文章称,在空间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迅速确立领头羊的地位。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月面,其释放的月球车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探测了月壤。2016年9月发射的中国最新空间实验室搭载了十多个科研项目。过去两年来,还有另外多项与天体物理学等领域有关的实验装置被送入太空,包括一台用于量子通信前沿实验的卫星。

这些科研工作具有全球影响力。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翰-迪特里希·韦尔纳说:“中国的空间科学项目极富活力,极富创新力。他们处在科学发现的最前沿。”

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负责航空航天和空间科学事务的主管迈克尔·莫洛尼说:“中国的太空项目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进步。”无论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的太空项目,科研任务在项目中的比重都在逐步增加。

文章称,中国最早的两次探月行动(2007年和2010年)更像是工程学演示,而非科学探索。但随着嫦娥三号问世,情况发生了变化。嫦娥三号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在月面实现软着陆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嫦娥三号着陆区域从未被近距离研究过。

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国家行星科学家的关注。美国布朗大学行星探索领域专家詹姆斯·黑德说:“我们急需确定月球最年轻火山带的准确年龄和成分。”他的愿望或许能很快实现。就在今年12月前后,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发射升空,准备从月球带回样本。黑德说:“这将是月球科学新添的伟大成果。”

文章称,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牵头的航天项目也取得了进展。中国制定了让光学望远镜在空间站附近轨道运行的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说,由于它的视场角是“哈勃”望远镜的300倍,它将产出可能对研究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对寻找(太阳系以外的)外部行星极为理想的调查数据。

文章称,诸如此类的项目表明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其他航天机构加强了合作。韦尔纳说中国的航天项目“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朝外看”。过去,只有在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后才会宣布,现在会定期宣布发射消息。中国科学家也越来越多地与外国同行联系,通过小规模合作建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