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干了不少实事
提供免费医疗,修路,修教室
“中文热”与中企在刚果(金)的快速发展、名声颇佳密不可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刚果(金)原本赖以生存的国营企业和西方企业遭重创。近十年里,中企加快了发展脚步:2005年底,在刚果(金)投资的中企只有15家;到2013年底,仅在该国加丹加省注册的与矿业相关的中资企业就有100余家。
在许多当地人眼中,中企意味着“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障”。科米卡矿业简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云奇对环环(ID:huanqiu-com)介绍说,除刚籍员工本人外,其妻子和子女均可享受免费医疗。中企还向无力承担学费的家庭提供部分资助,必要时,刚籍员工可提前预支工资。
彭云奇告诉环环,中企招人没有门槛,有意愿工作的刚果(金)人只要身份合法,就会尽量给他们安排工作。“中国公司不问历史,给所有人机会,并且肯花力气培训员工”,在中企工作的刚果(金)人穆兰巴对环环说,“以前不少男人无所事事,甚至会沉迷赌博。如今这些人被中企雇用后,学会了工作技能,他们家庭的餐桌上也有了鸡腿”。这段中企与当地人的故事甚至被穆兰巴画在公司墙上作为宣传画,提醒大家珍惜当下,努力工作。
33岁的索尼在卢本巴希一家中企任厨师已经8年,他原本在一家印度公司的餐厅工作,每月工资150美元,后来听说中企工资多,于是就跳了槽,尽管那时他根本不会做中国菜。受气候环境影响,在刚果(金)最常见的食物是玉米糊糊,白菜、西红柿、辣椒等中餐必备食材,索尼以前都没见过。“他们对重量没什么概念,肉块经常切不对。”中国厨师张师傅向环环(ID:huanqiu-com)讲述说:“后来我们规定肉块必须切成两节食指那么大,有了参照物,他们慢慢就熟悉了。”据介绍,中国厨师把所有中餐所需的食材图片配上中法双语说明打印出来,以便刚籍员工能快速学习。
刚果(金)员工在中企餐厅吃饭。员工可免费享受中刚两国菜品。邢晓婧摄
索尼现在的月收入是300美元,他的妻子靠卖衣服每月挣50至100美元,这样的薪资足以供他家4个学龄儿童上学。索尼告诉环环(ID:huanqiu-com),他的心愿是留在中企好好工作,子女好好读书,将来能去中国。
穿着工作制服、坐着公司大巴去中企工作,这在当地是种身份象征。刚籍员工十分重视中企领导到家里慰问。听说,他们会想方设法借来漂亮的灯饰和其他家居用品装点房间。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从中企领导手中接过慰问金和礼品是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
中企在当地不仅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而且干了不少实事。比如环环(ID:huanqiu-com)从卢本巴希乘车到科卢韦齐时,发现经过的柏油路和高架桥上都会竖着牌子:中铁集团。当地华人耿长青告诉环环,“中企修路之前,从卢本巴希到科卢韦齐大概需要5个多小时,如今的车程是3小时”。
环环(ID:huanqiu-com)到卡苏鲁矿区齐姆邦伊斯特联合学校采访时,恰巧碰见中国工程师王海涛在指挥修建新教室,他对环环说:“由中企资助的这个项目8月竣工,到时候孩子们就能搬进新教室了。”该校校长西蒙谈到此事激动地提高嗓门,“学生和家长都很开心,对中企的印象非常好”。得知环环从中国而来,学校的孩子们围过来,用中文说着“你好”“欢迎”。
来到科卢韦齐市的矿石买卖市场莫松波采访时,环环遇上了漫天飞舞的扬尘。即使戴着大檐帽和防尘围巾,也挡不住强劲的风沙往嘴里钻。对于这种情况,莫松波市场主管卡彭德·威廉姆显得格外适应。他站在室外指着整个市场对环环说,“我们希望中国公司能在这附近修路,把土都盖上。这里还需要电力,希望中国公司带来哪怕是发电机”。为什么希望中企帮忙解决问题?对于环环(ID:huanqiu-com)的问题,卡彭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中刚两国是一家人,我们会和中国人共同建设。”
“中国人晚上也在建设/一转眼就建好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啊/勤劳的中国人。”一名中企刚籍员工说,当地人把对中国人的良好印象编成这样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