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德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此访行程满,活动多,既有与德国政要的正式会谈会见,也有出席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开馆仪式、观看中德青少年足球队友谊赛等相对轻松的安排。

关心中德关系的人想必都记得:三年前,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首访德国时,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德关系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双边交往由此上了一个新台阶。三年过去了,习主席再访德国,传递出哪些信息?如何进一步充实中德关系的内涵?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顶层设计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虽然双边关系在过去发生过波折,但双方领导人一直用务实的态度来处理问题,所以关系日益成熟稳健,特别是2014年中德关系提升至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后,对话合作机制几乎覆盖了两国交往的所有领域,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并对中欧关系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稳定的作用。

如果说过去45年,中德用实际行动讲述了一个关于国家交往的“成功故事”的话,那么未来4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这个“故事”如何讲下去,是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与蓝图规划的。为此,习主席在德国媒体上发表文章指出,这次访德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同德国领导人就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更好统筹推进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深入交换意见,推动中德关系在高水平上得到更大发展。”

从习主席与德国总统、总理的会谈来看,双方就推动中德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达成共识。习主席提出的“四点建议”,涉及提升政治互信、开展战略性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加强多边协调,则为落实共识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中国方案”。极具匠心的顶层设计,保障了中德关系的大船无论遇到什么风浪,都不会偏离主航道。

第二个关键词:战略对接

当今,人类正处于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风口,各国都聚焦智能制造,以此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中德两国也敏锐地感知并抓住机遇,各自提出了发展战略。而推动“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的“工业4.0”战略对接,则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达到“1+1>2”的效果。

对于这一点,习主席不论是在德国媒体上发表文章,还是在与德国总统总理会谈时,都着重加以强调,希望释放两国制造业优势同互联网结合的巨大创新潜力,推动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更多的务实合作,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

事实上,“中国造”与“德国造”进行对接有着天然的基础。中国市场潜力大、人力资源丰富、资金充沛、经济增长前景看好;德国技术先进、工匠精神严谨,创新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可谓是对接合作的“黄金搭档”。从共建佛山机器人学院,到博世与万和联手共同开拓全球热水器市场,中德已经在项目对接方面迈开了步伐。未来,中德应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深化在科技、外空、海洋、极地、网络、航空航天、金融等领域合作,推动经贸合作的提速与升级,夯实这一中德关系的“压舱石”。

第三个关键词:多边协调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临调整与变革,不稳定与不确定性增多。大浪淘沙,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并不会因为一些波折而发生逆转。

对于这样的发展大势,中德有着共同的认知,因此都支持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反对保护主义,都支持多边主义、坚持巴黎气候变化协定,都倡导全球经济治理、推进新产业革命……这些共同语言,决定了中德作为亚欧大陆两支重要的稳定性力量,不仅有牢固的合作基础,也有能力和责任在多边平台上进行协调配合,推动中欧关系前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习主席在这次访德时强调“中德双方要加强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投行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相互协作和配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意正在于此。

很快,二十国集团(G20)汉堡峰会要召开了。作为杭州峰会的主办方与本届峰会的东道主,中德两国在这个平台上肯定有不少共同关心的话题要交流。相信习主席此次访德,双方所做的顶层设计与规划蓝图,将推动中德在新起点上抓住新机遇,给各自的未来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新动能。(文/盛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