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支持科学人才合作,共创一带一路未来”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吴琼静摄

中国网7月5日讯(记者吴琼静)“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的项目费超过2个亿,支持国内外青年学者互访交流、展开科研合作。”7月4日,在“支持科学人才合作,共创一带一路未来”国际论坛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国际科研人才的交流加深了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间的人文交流,为与该地区的持久合作奠定了民心基础。各国代表达成了加强“一带一路”国际科研合作的共识,决心建立“一带一路”科学人才合作资助框架,为推动解决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以及驱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国际科研资助机构凝聚合作共识

在本届研讨会上,与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资助机构凝聚共识,达成了《联合宣言》,表明将进一步深化科研资助机构间的合作,鼓励合作开展基础研究、促进科研人才协同创新、实现各国优势互补、解决人类共同难题。

杨卫院士指出,科学研究已告别“骑士时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通过交流互访、合作研究,乃至跨国工作等途径,各国科研人员可增进友谊、互学互鉴、携手攻坚科学难题,加速“一带一路”倡议范围内的知识交流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充分发挥科学创新的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国际科研合作愿景获赞誉

“一带一路”科学人才合作资助框架(下简称“框架”)所描绘的愿景,赢得了与会各方代表的广泛赞誉。

英国研究理事会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主任斯图尔特・塔伯纳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间的合作已达十年之久,“这是紧密而充满活力的合作关系”,塔伯纳教授表示,今后在农业、医学、水资源、机器人、大数据等领域,“框架”所达成的合作框架将会帮助英国不断加深同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合作。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所长兼首席执行官帕瓦・卡巴特教授在接受中国网记者提问时表示,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IIASA)会长兼首席执行官帕瓦·卡巴特亦对“框架”表示期待,他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常重要,中国此举很有远见。”

斯里兰卡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思锐玛丽·费尔南教授表示,该国科研基础较为薄弱,过去国际合作伙伴很少,“框架”将是其提升国家整体科研水平的良机。

中国领导力备受期待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执行总裁埃文格兰杰・琼斯教授在论坛期间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农业科学研究将有一个广阔的前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表示,目前正和中国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将中国在农业方面的经验在更多国家的地区推广。

“本次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在‘一带一路’国际科研合作中,中国所能发挥出巨大的领导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科学家刘健博士对中国网记者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相关国家的科学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框架”,支持人才的联合培养,将起到引领性作用。“人才的投资不仅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解决长远的问题。”刘健认为,虽然不同领域的研究上,各国科学家各有所长,但是在用科技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上,中国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当天出席发布会的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院士介绍称,下一步将探讨形成可行且多方认可的“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尽早启动多边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