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很中国

中国为何安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际警务执法学院副院长刘宏斌教授认为,首先在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外国人来到中国,不会面临跨文化的敌意。

刘宏斌说,虽然西方对于人权保护有严格的规定,但是文化上的对立仍然很普遍。外国人到了其他的文化环境,往往会面临主流文化的歧视,但在中国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人热情、友善,外国人来到中国,一般不会存在安全上的焦虑。”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社会文化崇尚稳定,摒弃暴力。曾在中国工作过10年的加拿大人雷·科莫说,在中国,暴力不被政府和社会等任何一方接受,朋友间相互影响的“同侪压力”对遏制犯罪非常有利,因此中国的再犯罪率很低。

对于外国网友反映集中的控枪等因素,刘宏斌指出,中国的确不存在西方面临的枪支、毒品泛滥等问题。他特别提到,“黄赌毒”是诱发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的隐患。一直以来,中国对于“黄赌毒”的治理比较彻底,再加上对治安的严格管控,使涉枪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减少,社会秩序持续改善。

数据也支持这一论点。2016年,中国全国的命案只有万余起,命案率仅十万分之零点六左右,许多地市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案事件,全国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40%以上。而在美国,仅2016年,各州枪击案就造成15039人死亡、30589人受伤,其中数百名伤亡者都是不足12岁的儿童。

社会治安的状况与社会治理水平密切相关。刘宏斌说,中国长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如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平安社区、乡村建设等,织牢了社会治安防控网,不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会治安“乱点”。

“中国政权稳定、社会局势没有动荡,也为社会治安创造了基础。”刘宏斌说,社会治安也是社会政治的表现。中国严格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各地党政一把手要负责社会治安,出了问题一票否决。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社会治理的持续性和为民性都是优势所在。

刘宏斌认为,在中国,每次重大的警务战略行动,解决的都是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警民关系更加融洽;一批高科技成果运用到警务工作中,“天网工程”在各地普及,既震慑了犯罪分子,也提高了百姓的安全感;警务工作更加贴近公众需求,警察对案件处理更规范,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也在提高。

“从小处说,违法犯罪的原因就是小事没人管。”刘宏斌说。群众的事儿有人管,社会治安就好办,这些“一枝一叶”的关情之举,让暴力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警务执法国际化

“真是没有想到能在罗马看到中国警察在这里巡逻。出游之前,我听说罗马的治安可能有一点不安全,有团员因此取消了行程。但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觉还安全。特别是看到我们自己的民警在这里巡逻特别高兴。”看到中国警察出现在罗马街头,在意大利旅行的游客激动地说。

今年6月,中国公安部派出8名民警赴意大利,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4个中国游客较多的城市与意大利警方开展联巡,这已是中国警察第二次赴意参与联巡。与此同时,今年“五一”前后,4名意大利警员也与中国民警一道,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旅游景区进行联合巡逻。

越来越多地开展跨国警务合作,更重视海外公民安全利益的保护,让中国人的安全感蔓延到了全球。

刘宏斌说,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各国人员、企业交流日益密切,警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对于警务工作者的跨国交流能力、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警务合作举措,如猎狐行动、合作打击跨国电信诈骗、签订警务合作条约、外派警务联络官等,推动警务执法合作走向国际化。

当然,面对外国人对中国治安的称赞,欣喜之后同样应当冷静思考。在世界进入风险社会、国内各类矛盾复杂程度加深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大课题。

从社会角度而言,刘宏斌认为,目前由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的治安案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科学化程度不强,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政府要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在公民道德修养方面,中国公民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问题比较突出,公民社会教育比较薄弱,亟待丰富教育内容和手段,帮助群众遵纪守法、居安思危。

而从公安工作方面来说,刘宏斌表示,公安机关要根据社会发展,提高执法能力和素养,对社会治安加强预测预警预防,依法严惩犯罪,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安工作的需求。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