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新华社阿斯塔纳6月9日电(记者郝薇薇、朱东阳)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谈到千百年来古老丝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的友好篇章,习主席讲述了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战争年代结下患难之谊的动人故事。4年来,中国倡议从梦想走进现实,结出累累硕果。而那段70多年前的友好佳话也将拂去历史尘埃,走进大银幕。

6月8日,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哈期间,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哈双方签署了《中哈合作拍摄电影协议》。当天,作为该协议启动项目,影片《音乐家》开机仪式在阿斯塔纳举行。这是中哈电影界的首次合拍,也是中哈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点项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和哈萨克斯坦文化体育部部长穆哈梅季乌雷为《音乐家》开机揭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当天上午举行的会谈中,习近平主席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多次谈到人文交流对推动中哈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时说:“我同习近平主席还讨论了人文合作的问题,其中谈到合拍电影《音乐家》。这部电影讲述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和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杰出作曲家冼星海之间的友谊。”

古老丝路重焕荣光,友好佳话愈发生动。从汉代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到哈萨克汗国君主阿布赉汗把子孙送到中国学习,从抗战时期穿越哈萨克斯坦、连接延安与莫斯科的“红色小道”到万里寻母的中国儿子与阿拉木图的母亲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幸福重逢……“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中哈千年之谊的记忆闸门。如果将中哈友谊比作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故事便是沉淀其中的一颗“明珠”。

1940年5月,冼星海受中共中央秘密派遣化名“黄训”与导演袁牧之等人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影片制作中断,冼星海回国受阻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哈萨克斯坦,冼星海不但写下《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阿曼盖尔德》等音乐佳作,迎来创作新高峰,更与拜卡达莫夫及其家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音乐家》中方闪亮影业与哈方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影集团的主创团队。

战争结束后,身患重病的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救治,不久后病逝。曾与冼星海如家人般相处的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卡莉娅与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见面,如今情同姐妹。两位老人不但为《音乐家》的剧本创作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更相约一同参加《音乐家》首映式,与共同的“父亲”冼星海见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