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丝路精神共16个字: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和平排在最首位,没有和平,“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就会充满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没有和平,也就谈不上“三共”——共商、共建、共享,更谈不上“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换言之,没有和平,一切都是虚妄之谈。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次远洋航海,贯穿始终的是和平,并非战争,是友谊,并非掠夺,是增进交往,而非滋生仇恨。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和平之珍贵,无需赘言。除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也分外重要。“一带一路”建设是多赢的世纪工程,由中国倡议而成,但直接受益的不只是中国,而是参与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是倡议国,更是行动派。4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所谓“行成于思,行胜于言”,大国担当正体现在一系列的制度推进之中,体现在孜孜不倦地强化合作之中。

孟子尝言: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事实一再证明,只要是正义的事业总不缺跟随者,只要有益于人类进步的壮举总能吸引参与者。据统计,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令人欣慰。

当今之世,并不太平,所遇挑战不只是恐怖主义、局部战争,还包括不同文明之间的摩擦,而丝路精神强调包容,颇有现实价值。“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刻意义不只是体现在商贸往来上,还体现在文明交融上,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就需要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我们更加意识到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丝路精神永不过时,因为无论时空怎么转换,人类都需要和平合作,需要开放包容,需要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既然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今天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前进一步;既然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今天的我们也更有条件乘风破浪。

习近平主席称,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共商“一带一路”建设,是历史潮流的沿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相向而行,美美与共,丝路精神终将照亮人类的未来,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文/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