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展望”“合作”“共赢”已经成为这个五月的全球关键词。

西藏历史上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重要参与者,以及中国与南亚诸国交往的重要门户,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又需要突破哪些瓶颈?对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助理研究员李健博士在京接受了《中国西藏》杂志、中国西藏网的专访。

  △ 从日喀则仲巴县里孜口岸远眺尼泊尔木斯塘地区

发展机遇——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

“学界提出西藏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通道的构想应该有十几年了。就我个人来说,真正参与该课题调研是从2013年开始的,当时,根据情况把整个边境走了一下,提出的调研主题是西藏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陆路贸易大通道。”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战略全局高度,明确了“支持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开展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前期工作”,将建设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和吉隆口岸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提上重要议程,开启了西藏加快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推进跨境经济合作的序幕。

“这些年,西藏面向南亚开放通道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从客观上讲,西藏的边境贸易也好,对外开放也好,跟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为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起步早,发展已趋成熟。即使和其他沿边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相比,西藏总体贸易的规模、活跃程度,包括边境的道路、口岸等整体设施的现代化程度都是有待进一步提升的。”

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对整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重新谋篇布局,对西藏来说是一个新的难得机遇,因为过去一直认为西藏从区位上来讲比较偏远,又是边疆地区,始终没有站到对外开放的前沿”,李健说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西藏在我国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地位获得了很大提升,面向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得到凸显。西藏自治区一直主动对接并积极推进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如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契机,自治区委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对西藏未来的发展战略构想进行论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建设。

“因为参与了对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论证,我们专门了解了国家对‘一带一路’规划的政策、思路、实施步骤等等,同时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分析。客观上,西藏的位置刚好位于‘一带’和‘一路’的中间位置,是联通‘一带’和‘一路’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层面出台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也提到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等合作,因此,从宏观上讲,西藏面向南亚的开放是包括在整个‘一带一路’大的框架里面的”,李健说道。

  △ 图为中尼普兰口岸边境

发展优势——挖掘历史资源、让产业发展“左右逢源”

李健认为,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西藏在历史资源和产业潜力两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

“西藏到尼泊尔、再到印度的这条道路本身是有历史渊源的。自唐朝以来,这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古道,也是一条佛教之路。当时很多古印度的高僧、经师、翻译家都会经过这条道路,包括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也是经吉隆通过这条路进藏的。还有约200多位藏族僧人经由这条古道赴古印度学经求法。从这个角度上讲,它的历史、人文、以及文明交流的基础都是很深厚的,所以我们说这条道路是中尼印之间的一条文明古道。从文化层面讲,如果对这条文明古道进行深入的挖掘考证,从而推动中尼印三国联合申遗的话,可以更加促进国家间文明的交往交流,”李健说,“这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把它挖掘弘扬出来。”

在现实层面,西藏面向南亚开放进行贸易交流,无疑需要载体和抓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产业。如果将道路等基础设施比作骨骼的话,产业就如同血肉。李健认为,西藏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着很明显的优势,“西藏这些年一直在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比较典型的包括高原特色农牧产品加工,净土健康产品,天然饮用水、藏医药产业、民族手工业等。”

“近期,西藏自治区又提出了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的重大举措,但是产业做起来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开拓市场,所以内外的互联互通很重要。只有把市场打通了,产业培育起来才有继续发展壮大的空间。而西藏区内市场毕竟有限,因此,内地市场和南亚市场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西藏参与‘一带一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做的临界点。如果从西藏的区位往外看的话,左手边面对的是内地十几亿人的大市场,右手边则是南亚十几亿人的大市场,西藏产业的发展可谓左右逢源,前景很好。但关键就是要把通道打通。”

  △ 图为日喀则吉隆县吉隆镇

  △ 图为位于中尼边境的日喀则陈塘镇

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尼经济深度合作

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李健认为,这需要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一步步打通障碍、消除瓶颈。“首先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口岸建设,同时把产业培育起来,这样对外开放自然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调研时看了整个边境口岸的基础设施情况,也对地形和地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比如樟木口岸的实际情况对于发展大规模的贸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建设小城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尼泊尔地震导致樟木口岸彻底阻断,吉隆口岸也大受影响,这对贸易发展都带来较大冲击。现在,吉隆口岸经过恢复建设已基本替代了过去樟木口岸的功能,面向尼泊尔进行一些贸易。可以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挺过去了。但是,离预想的建成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上的门户口岸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李健说,“不过,存在差距就意味着有发展空间,毕竟吉隆口岸这几年刚刚起步,需要时间一点点发展。现在的形势和势头都是很好的。最近新闻报道说中尼跨境光缆项目马上要建成投入使用了,这是西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我对中尼之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深度合作是很看好的。”

李健说,“以前我们讲‘引进来’‘走出去’,我认为,一带一路是‘走出去’的升级版。如今,我们不仅仅是在国外投资建厂,还与广大的沿线国家分享发展理念,与各国共同发展,最终让欧亚大陆上的广大民众都能受益。我曾经两次到尼泊尔,亲身感受到尼泊尔当地官员、学者和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都非常积极,他们想积极发展的愿望是很迫切的。例如,在国家的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的各个地方机构可以在尼境内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把我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已有的成熟经验、管理方式、设备技术人才引过去,同时也吸收尼泊尔当地人,培养他们的产业管理人员,从点的突破,到最后带动尼泊尔整个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合作共建的最后结果才是双赢的,甚至是多赢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所在”。《礼记》中有句话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果以公心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必能成功。(中国西藏网文/吴建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