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
翻开历史画卷,“古代丝绸之路”承载着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跨越千年,融古汇今,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硕果累累。仅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就达6.3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145亿美元,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回望过去三年多的时光,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美好愿景正逐渐点亮现实。
●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大国担当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是历史的必然,也表明了中国敢于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复杂性超出预期。中国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发动机,贡献率占1/3以上。”
在世界经济低迷乏力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充满期待。阮宗泽认为,“一带一路”中国倡议的提出,提升了国际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这种大合作、大开放的倡议,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合作转化为红利,为一直低迷状态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正能量。“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周边国家和国际环境。”阮宗泽表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让自己与国际社会和亚欧国家的联系更为紧密。
“一带一路”是2.0版的全球化方案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轰轰烈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受益国家实有不少,然而受益面不均的现象同时存在,中亚、非洲、中东等一些国家或地区被落在了后边。”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与以往“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粗放式全球化发展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切中了沿线国家的实际需要,把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被抛至边缘的国家带动了起来。可以说,“一带一路”是2.0版的全球化方案。
●经贸合作
搭乘中国发展“快车” 周边国家过上了好日子
2015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三年多来,我国与沿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增速超过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增速。‘贸易畅通’正有序推进,取得丰硕成果。”商务部部长钟山说。
“埃及,拥有9000多万人口,其中60%的人口在30岁以下。有人形容,世界上每不到四个阿拉伯人,其中就有一个埃及人。然而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却没有完善的、成套的的工业体系,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李绍先向记者举例,中国在埃及苏伊士建设的泰达产业园区,一期建设即雇用数千名当地员工,对缓解埃及就业压力贡献巨大。
然而,就全球整体形势而言,难言乐观。“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迟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谋划贸易保护主义,形成关系壁垒。对于中东一些国家来说,没有较为完善的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机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李绍先说。
在李绍先看来,“一带一路”建设中,“贸易相通”是很重要的一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贸易畅通提供了保护措施,将为贸易往来之路扫除更多障碍,这也成为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达成合作的重要着眼点。同时,在中国有关方面的帮助下,沿线各国本身的贸易制度也不断完善,如埃及在中国的推动下,积极制定新的“投资法”,该法律已快要成形并生效。
跨境电商引领丝路经济发展新模式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是中国一家‘大包大揽’,需要与有关国家的发展契合。”阮宗泽认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增长的贸易往来,说明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自身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对接。其他国家通过积极与中国合作,引入技术、资金和产业,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甚至形成了一些新兴产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旗下全球速卖通平台用户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覆盖“一带一路”全部国家和地区,海外买家累计超过1亿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占比达45.4%。此外,跨境电商还促进了中国游客进入当地国家。2016年通过“飞猪平台”购买机票前往俄罗斯的人数也增至2014年的13.9倍。
在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主任周强武看来,跨境电商的金融创新,成为丝绸之路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电商品牌通过自己的产业链,进一步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的流通,也为沿线国家特别是沿线国家的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跨境电商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贸易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亮点。
●金融支持
资金融通是“五通”中最难啃的骨头
“‘一带一路’建设中,无论是贸易、基础设施,还是人文交流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周强武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资金融通是‘五通’中最难啃的骨头。”周强武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缺口是巨大的,但沿线大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薄弱,其所能提供的资金比较有限。
丝路基金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搭建的开放式资金平台,也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资金平台。“丝路基金”开业两年来,已实现了15个项目签约,承诺的投资金额累计达60多亿美元,投资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等地区。
周强武表示,除了“丝路基金”,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的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也将成为中方“一带一路”融资机制中的生力军。此外,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也将发挥积极作用。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对于“一带一路”项目各类授信支持已超过2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将成为提供融资支持的重要力量。同时,撬动中国的民营资本,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入,无疑将开拓更广阔的前景。周强武建议,各级政府应协同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政策对接、法律保障和信用支持,同时控制风险,确保投资有合理回报。
将“输血”变成“造血” 将 “独奏曲”变成“交响乐”
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其中包括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还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当地的人民币清算安排,指定了当地的人民币清算行,其中7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周强武告诉记者,人民币币值稳定,深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受。通过加强区域的资本市场建设,及加大人民币和相关国家的货币互换,能够有效降低投融资和交易成本,让投资方和被投资方都能够获得好处。
“‘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是巨量的。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或主体,都无法单独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将‘输血’变成‘造血’,将‘独奏曲’变成‘交响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周强武告诉记者,除了在统筹国内资源方面发力外,中国将会同多边开发机构、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合力,共同打造稳定、多元、可持续的融资保障体系。如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主要包括机构互设、金融服务对接、资本市场联通、金融基础设施联通、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同时与所投资地区的政府及相关企业协同起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
●基础设施连通
基础设施联通,融合了中国发展经验
中国交建在“一带一路”沿线修建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桥梁、95个深水泊位、10座机场;“中车制造”已遍及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都运行着中车产品;中国石油去年在“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的油气权益产量近6000万吨,占全部海外总产量的八成……
“基础设施联通,融合了中国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告诉央广网记者,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拥有了成熟的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线产业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设施水平落后,即便是拥有基础设施的一些地区,也是连而不通,通而不连。而对于中国来说,经济结构要升级,集聚的巨大产能要找寻更多出口,聚集的资金、资本,也需要更大的市场和出路。因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是双赢过程。
有了“路”,带来的是整体性的地方经济腾飞
“要想富先修路”。若想做到产能相通,达成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李绍先告诉记者,过去中国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60%通过水路运输。由于中欧班列的开通,让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多了火车这种较为节省时间和成本的新方式,促进了贸易流通。
李绍先指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起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获利周期较长,眼前也许没有利,甚至亏损,但从长远来看,整体性的项目完成后,带动起来的沿线地区区域性发展,及各方面的配套需求,则是不可估量的。这也是“一带一路”会出现中巴经济走廊、中俄孟经济走廊等六大经济走廊的原因。
“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涉及道路、水电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民生工程的发展和提振也夯实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友好关系的社会基础。”
周强武向记者介绍,从能源建设方面看,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二十多个国家建设了60多个能源项目、油气合作项目,带动了当地资源开发和能源建设。中央企业承建了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的燃气输送管线等等,有效地解决了资源和能源的输出问题。这些年来,中央企业还承建了一大批火电站、水电站和核电站以及电网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架起民心之桥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2013年9月,习近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成为“五通”中的重要一环。
李绍先向记者解释,“民心相通”就是要加强民间往来,包括文化、教育的交流,空间广泛。文化相通,奠定了中国和沿线国家友好往来的社会基础,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大有作为。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阿盟总部,在演讲中面向阿拉伯世界宣布成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以促进中阿双方在治国理政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交流。
在韩保江看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把沿线国家的人文联系起来,让世界加深了解,增进理解。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治国理政”新思想和新发展模式,通过“一带一路”的发展让国际社会有所了解,对于我们营造好的国际环境,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
世界对中国文化的需求正爆发式增长
“人们熟知的胖大海,原产地是越南。”中医药一直是古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一带一路’推动下,古老的中医药将以崭新形象走向世界。如北京的同仁堂,已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130多家终端门店。
2017年1月,我国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推出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文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断落地开花。据李绍先介绍,目前在丝路沿线国家中,已建立了100多所孔子学院,近一半在华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要是五年前在土耳其找一个懂中文的人太难了。但是在现在的北京,轻而易举就能找到中文说得非常好的阿拉伯中东国家的人。”李绍先表示,可以看出,世界对中国文化、中文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地增长。(记者:高艺宁 刘一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