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2日讯(记者 刘潇潇) “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的机遇,也是中国企业的机遇。自2001年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出海”方式不断跨越升级,而“一带一路”倡议更为中企“走出去”指明了重要方向,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全球化蓝图。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的三年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不断升温,成为海外投资的新亮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初,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速,有更多中国企业掀起新一轮“出海”潮,在全球开拓更加适宜、更有潜力的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与沿线国家实现互利共赢。

“出海”之路上唱响“中国标准”

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产品质量、合同履约能力、创新能力、服务品质等方面是竞争制胜的基础。“一带一路”上经济贸易的交流和繁荣,离不开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出海”企业产品质量的认同。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提供合格的产品更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自上世纪60年代援建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以来,中国交建集团始终将优质高效干好工程项目作为立足巴基斯坦市场的根本,为改善巴基斯坦交通基础设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巴友谊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交建承揽的近百项工程都优质安全地如期完成。喀喇昆仑公路以其海拔高、空气洗、地质破碎、灾难频发,因而被称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在1966年至1978年间,中巴双方共有约700人为建设公路献出了生命。直至今日,巴基斯坦人民仍在传颂中国人用生命作为担当、铸就品质工程的故事。

在沿线国家标准不一的客观背景下,如何整合和输出优秀的质量管理和产品标准,是中国乳企参与“一带一路”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对此,伊利集团与瑞士通用公证行、英国劳氏和英国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打造全球一流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广泛收集参照国内外产品和原料标准,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和伊利自身对成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对原料质量设定了严格标准。外国供应商拿到后标准后直言,“你们对原料质量要求的严格程度,史无前例!”

合作互惠共赢 “独奏”变“合唱”

在“扬帆出海”时,很多中国企业不仅谋求自身长足发展,也通过合作的方式与当地共同成长,实现“同频共振”。

在回顾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国际化进程相关实践时,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周清和认为,“合作、互惠、共赢才是受人尊敬的关键。”

基于这个理念,近年来,中车株机提出了“五本”理念,即在目标市场实施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在马来西亚,当地85%以上的轨道交通装备订单均由中车株机负责生产,一方面满足当地人就业,另一方面发展当地几乎空白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在和马来西亚开展合作的八年历程中,双方在十个项目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中车株机在马设立了两家子公司和一家合资公司,员工本地化率超过80%。这为马来西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中车株机“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了共同进步、合作共赢。

为了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中国国机集团提出了“海外再造新国机”的企业发展目标,将沿线国家作为海外业务拓展的重点。目前,国机集团在沿线48个国家投资了773个项目,总金额超过700亿美元,促进了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极大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当地的就业。

2014年9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共同见证下,由国机集团建设的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全面投入使用。电站投运后,斯里兰卡电价下调25%,使千家万户受益,有力保障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在白俄罗斯建设别列佐夫400MW联合循环电站项目建设期间,国机集团在设计、地勘、财会、税务、交通运输、供货、土建和安装等各项工作中,为当地人员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累积当地分包金额达数千万美元。

打造产业平台 助力中企“走出去”

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较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华立集团凭借多年在海外的探索和实践,在中企“出海”模式上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具体产业特点的多种模式,包括直接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深耕重点国家等。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企走出国门,华立集团利用自身经验,实现了从“走出去”的探索者、践行者到推动者的华丽转身,助力中企“抱团出海”。

在距离泰国首都曼谷市区114公里的地方,华立建设起了“泰中罗勇工业园”。这是泰国唯一被中国政府批准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里面有近90家中国的国有、民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范围包括汽摩配、机械、电子电气、建材五金等,带动中国对泰国投资超25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2万余人,成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

近年,泰中罗勇工业园日益成为中国企业间信息分享、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在工业园的引导下,中国企业的汽摩配产业链、金刚石工具产业链、光伏产业链也日趋完善。为此,工业园多次获赞“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优秀平台”。

在以制造业为主的“一带一路”建设下,成熟的海外中国企业园区成为中企“走出去”的必然需求。未来五到十年,华立集团还将复制优化泰中罗勇工业园模式,帮助不同需求的中国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海外产业转移平台。

民心相交织出“友谊之网”

对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去”并非单纯的产品卖出去、工厂建起来,也并非简单的兼并收购,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人民感情。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因此,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也是“一带一路”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根本落脚点。

“很多企业认为走出国门,最大的障碍首先是沟通交流上带来的困难。但如果融入当地的生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做到民心相通,那么语言未必会成为障碍。”中泰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道强表示,中泰集团在海外一直推广“推墙搭桥”的理念,和当地进行文化融合。

在这样的理念下,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的项目成为了中塔友谊示范基地。塔国员工在产业园上班,每月的收入达到了金融机构的收入水平,还获得了来中国江苏无锡培训棉纺工艺的机会;中国籍的员工用自身行动赢得了本地人的认可,树立起了企业在当地的公信力,更有中国员工被当地人邀请参加婚礼和私人活动。双方“你来我往”,在纺织产业园里编织出了一张中塔友谊之网。

秉持着“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的企业文化理念,海航在“一带一路”国际对外交流合作中,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公益慈善中投入上百亿元,先后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持续开展Change for Good零聚爱心项目、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加纳学校营养餐计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亚非洲地区女童与妇女教育项目”等,用实际行动反哺着社会。

还有很多像中泰和海航这样的中国企业,通过和投资地民众的民心相通、文化相融,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文交流格局,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共享人文交流合作成果,在感受不同文明魅力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京举办,这是今年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更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企业将借助这一国际合作的有益平台,放眼全球,铺开“出海”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