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集团国际部综合处处长陆如泉(第一排中间)与当地员工的合影。图片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网5月9日讯 (记者 张琼瑛)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项目位于巴格达东南180公里的瓦斯特省库特镇,是伊拉克战后中国企业参与的第一个对外石油合作项目。中方为此投资约30亿美元,意欲打造中国石油“中东标志性项目”。

根据中伊双方协议,预计形成3年内原油日产量2.5万桶,6年内日产量 11.5万桶的生产能力。合同期限23年(可依据实际情况延长)。如今,项目已正式开工8年,可实际上距离项目首次签约却已度过了20个年头。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北方工业公司、伊拉克石油销售公司联手,在伊拉克开启合作之旅,组建绿洲石油公司,寓意“绿洲”,但项目之路却如同底格里斯河一般九曲十八弯。

受伊拉克战争、制裁等因素的影响,项目被迫搁浅12年,直到2008年11月,中伊双方再次正式签署艾哈代布油田技术服务合同才重获启动;2011年6月21日,项目一期300万吨产能建设一次投产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桶商业原油;2015年,作业产量达到718万吨;目前,项目已连续4年稳产。投产期间,该项目共带动中国技术服务队伍60余支,逾95%的油田设备来自中国的产品和材料……

提起项目的点点滴滴,作为项目初始参与者的中国石油集团国际部综合处处长陆如泉先生可谓感触至深。当时的他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因为艾哈代布这个项目而第一次出国。“那时的伊拉克还比较太平,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当地百姓对中国人特别友好。”

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项目一景。图片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999年至2002年期间,陆如泉常驻项目,虽说项目尚未启动,但他和其他同事的工作却一刻也没有停歇,每周都要和伊拉克石油部的项目协调人进行会谈沟通。“当年伊拉克也同其他国家签署了多个合作项目,但同样被搁浅的命运,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很多项目彻底‘黄’了,艾哈代布项目却获得了重启。也正因为中国人的‘韧劲’与友好,项目搁浅这么久才没有被荒废。”陆如泉说,油田的开发建设与后战争状态并行。建营地的地方,曾是萨达姆时期废弃的军营,与美军基地相邻。美国大兵、坦克车、火箭弹,诸如此类电影场景般的画面,不时出现在项目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员工的安全是有保障的,集团公司和当地政府从未放松过安保这根弦,构建了“三大一统一”体系(大环境、大安保、大后勤,集中统一管理),努力保障着所有员工的人身安全。到目前为止,尚无一起因当地安全局势导致的员工伤亡事件发生。

陆如泉告诉记者,项目投产期间给当地政府和百姓生活带去的的变化是巨大的。作为瓦西特省内最大的油田,艾哈代布油田年产700-800万吨,并已连续4年稳产。有分析人士曾算过一笔账,油田提前3年投产,使油田投资和生产抓住了高油价的有利时期,与原合同预期相比,相当于为伊拉克政府多贡献了100亿美元的收入。

瓦西特省省长就曾公开表示,艾哈代布油田作为战后第一个投产的油田,不仅使得瓦西特省从农业省一跃成为产油省,该省的城市风貌也因此获得很大程度的改观。道路不再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破旧的民宅或荒野也已被越来越多的砖瓦房所取代,而当地Ahrar县里第一家银行也是由艾哈代布项目捐建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