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即将在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方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28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自110个国家及61个国际组织的千余名各界人士的出席,将为“一带一路”的区域协调提供重要舞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域内外各方态度积极,双边、多边合作推动迅速,“五通”维度不断拓展,成为帮助各国抵御经济危机冲击、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力量之一。2017年,全球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改善,经济复苏势能增强,但不利因素仍未消除,“一带一路”国家稳定和巩固经济发展还需要有效的机制保障。“一带一路”提供了国际合作的空间,推动政府间协同努力,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为市场资源配置优化提供重要保障。
论坛设置的高级别全体会议加6场平行主题会议的“1+6”模式,既是“五通”理念的延续,又为智库发挥重要的信息沟通和协同支持作用创造条件。事实上,与会各方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持肯定态度,但在全球经贸发展呈现越来越多相互融合特征的情况下,各类市场主体、政府与行业组织、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探寻适合自身角色定位的最佳发展路径,同时又需要通过与其他参与方的协同配合降低参与成本、解决冲突,实现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论坛提供的平台,不仅为各类主体就各自熟悉的领域分别开展专业性较强的交流提供便利,而且提供了跨领域交流的可能性。各方将在6场平行论坛中围绕主题,创新思路,广泛探讨,推动区域合作的扩容和升级。
“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对接——创新机制、共谋发展”分论坛将推动与会方阐明各自发展理念、宣介发展目标与重点,对接发展节奏,协同政策举措,减少政策的负外部性影响。创新适合下一轮经济复苏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信号扭曲和社会福利受损,通过持续且更为开放的宏观环境保障企业利益、稳定企业发展信心。
“互联互通,走向繁荣”分论坛将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问题进行专项研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相当数量的沿线国家重视并希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但受地理条件、历史沿革、安全考量、财力资源和技术力量等因素约束,互联互通推动困难。各方需要协同解决关键障碍,在创造良好的宏观发展条件下有序推动互联互通。随着经济的复苏,为应对危机,各国政府投入市场的基础货币将伴随杠杆率的增加产生巨量的货币供给,但基础设施领域引入民间资本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推动各国相关标准和规范协同互认、通过税收政策等措施,为项目营运稳定获利提供保障。
“畅通高效,共赢发展,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分论坛将为协同各方力量,促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平台。此次受邀来华的参会人士分布广泛,从与会政府首脑看则以东南亚和中亚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经贸联系的热点地区。作为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中国努力践行承诺,维护多边经贸秩序,推动WTO《贸易便利化协定》实施。“一带一路”国家间市场整合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风险问题较为突出的国家,对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机制性保障有利于吸引长期投资,为当地创造持久稳定的就业机会,改善经济发展质量。除了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造的物流便利条件,还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商贸活动中作用的发挥,有效用好各方优势资源禀赋,促进多元、创新的经贸活动。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分论坛将在金融领域发力,促进沿线各国稳定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鉴于当前多数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处于外围、对外金融影响力和自身金融实力不强的现状,加强区域协同互助、提高金融风险抵御能力,增强服务经贸活动支撑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建民心之桥,共促繁荣发展”分论坛为各类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创造机会,有利于各方畅抒己见,促进文化交流,增强相互信任,减少误解。
“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分论坛是智库学者的对话舞台,来自各方的专家将围绕如何促进丝绸之路建设建言献策,分析制约和挑战,探索潜力和机遇,成为加快“五通”的重要支撑力量。
合作仍将是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但合作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需要应时而变,应需而变。正如论坛主题“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所展现的理念,本次论坛是开放的、包容的,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会各方对未来发展有着更高期待。因此,一方面“一带一路”需要扩容。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广泛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会随主体的增加而成倍增长。各国通过协同,也有利于“做大蛋糕”,为各类主体创造共赢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一带一路”还需要“升级”。在法律政策完善对接、新技术应用、消费需求更新换代等方面,期待各方积极行动,通过机制建设、网络建设、引导支持,鼓励创新发展,优化研发资源配置,面向下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创造新的增长点,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增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发言权。(作者: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