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衍生息,文明融合
苏禄王访华在东方外交史上留下诸多第一。例如,340多人的使团堪称古代外国首脑率团访华的最大规模。而苏禄王后裔则是今天中华大地上唯一留存的古代外国君主后裔族群。
600年间,任世事变迁,德州苏禄王墓保存完好。苏禄东王后裔群体如今已扩大至3000多人,北营村也还保留着浓郁的守墓文化。
德州学院教授、苏禄王史专家王守栋接受采访。 新华社记者 凌朔 摄
德州学院王守栋教授研究苏禄王几十年。在他看来,北营村守墓文化的有序传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政府对传统友谊的呵护。新中国成立后,菲律宾苏禄苏丹的一些后裔以及多位菲律宾驻华大使造访苏禄王墓。1995年,苏禄苏丹一位世袭王子谒苏禄王墓,与安金田执手相认,近600年的跨国血缘又一次相逢。
北营村支书马东晨,正是明成祖派往北营村三户回民中马家的后人。在他看来,他的祖祖辈辈为苏禄王后裔看家护院几百年,而今天,他的日常工作是为苏禄王后裔村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同样是一种传承。“时代在变化,方式在变化,但不变的是这里的人们对中菲友谊的守护。”
“中菲传统友好不可否认,”菲律宾总统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马丁·安达纳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山东(德州)的那一支菲律宾血脉就是见证。而在菲律宾,我们最成功的商业也多来自华人。今天的中国,是我们事实上最紧密的经济伙伴。”
20世纪80年代的苏禄王墓和神道。新华社发 吴增祥 摄
在评价苏禄王访华这段元首外交时,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教授詹姆斯·沃伦告诉记者,那是双方加强贸易交流的一段佳话。当时的苏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处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的战略交汇处。所以,苏禄王访华不仅推动了贸易往来,更是为中国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开辟通往“风下之乡”的商路提供了机遇。
沃伦是苏禄史知名学者,著有《1768-1898年的苏禄地区》一书。他提到的“风下之乡”,是指今天马来西亚沙巴一带,那里很少受到风灾侵袭,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在沙巴东侧,有苏禄王访华,而在沙巴西侧,另一个古国渤泥国的国王也曾沿着海上丝路谱写过元首外交的诗篇。
盛世华章,继往开来
今天的文莱,古时叫做渤泥,其疆域曾达到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地区。明永乐年间,渤泥外患重重。当时,苏门答腊岛一带的婆罗国对渤泥虎视眈眈。为了寻找外交支持,当时的渤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决定,亲自远涉重洋前往中国。
1408年农历八月,28岁的麻那惹加那乃带着眷属与陪臣等150人,经南海抵达福建,随后水陆并进直达南京,那时明朝尚未迁都北京。渤泥王到达后,朱棣在奉天门设宴款待,给予极高礼遇。
在渤泥王之后,海上丝路沿线多个国王也效仿渤泥王亲访明朝,如苏禄三王、古麻剌朗国王、马六甲国王等。这些载入史册的元首外交,它们留下的不仅是外交佳话,更是超越地缘的政治智慧。
在王守栋教授看来,几百年前那些不辞万里艰辛而相逢的元首外交展现的是一曲曲中外友好交流的“盛世华章”。于古代,它呼应的是中国国力强盛和友好盛情的外交理念;于今天,古代丝路与“一带一路”有机契合。历史和今天,得到传承与升华。
“郑和下西洋,使古代海上丝路更加繁盛,苏禄、渤泥、马六甲等王国,都是当时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郑和多次造访或遣使造访这些王国,以诚易诚,”王守栋说,“今天,东盟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中国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更是让历史与现实不期而遇,融为一体。”
苏禄王来华600年后的今天,在菲律宾马尼拉港,3艘仿古木船已经升起风帆,准备沿着那条海上丝路,北上中国,重温当年那场元首外交,重返最初相逢的地方。(记者:凌朔 杨天沐 新华社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