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中医药文化】

“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一带一路”上的甘肃中医药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按照文化先行、彰显疗效、强化认同、贸易跟进的思路,近年来甘肃省总结出了“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以商扶贫”这“16字箴言”,旨在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甘肃坚持中医药文化先行,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逐渐了解、认可、接受中医药文化。2013年以来,相继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等八国挂牌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马达加斯加等五国成立了岐黄中医中心。来自韩国、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法国的100多名中医爱好者先后到甘肃学习中医,他们也成为讲中医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

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以文带医”的创新发展。目前,甘肃建立了十多个“一带一路”中医药工作微信群。蕴含着浓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历史舞台剧《医祖岐伯》《皇甫谧》《渭水医魂》以及微电影《“一带一路”上的甘肃中医药》也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了传播,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医药文化提供了便捷渠道。

“以医带药”的思路,促进了中医药国际化。2013年以来,甘肃先后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在中医药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中医养生旅游、中药材种植和出口、医疗器械、临床研究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甘肃还鼓励全省中医药企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目前,已累计派出中医药专家和工作人员40余人,组织开展多场中医药文化、中医学术讲座和中医义诊活动,向10000余人普及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大夫近千人,其中法国里昂就有400多人,并治愈国外患者2000余人。兰州佛慈集团、甘肃陇神药业集团和盛堂药业集团等企业已完成210种中药产品的海外注册,年出口额达到4000多万元,中药产品注册出口量逐年提升。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