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功夫瑜伽》讲述了一位考古学家被古地图吸引,在中印两国之间寻宝的故事。该片票房可观,大陆地区票房累计已近17亿元,在海外也不断打破多地票房纪录。片中,考古学家致力于发掘和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并一直痴迷于摩揭陀国消失的宝藏,丝路风情为本片增色不少,成为一大亮点。
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上含有丝绸之路因素的文艺作品不少,且都在国内外取得不俗的口碑。电影《大唐玄奘》按照玄奘当年取经路线,沿着古丝绸之路实地拍摄,在印度上映时反响强烈,主创人员还受到印度总统接见。此外,陕西省歌舞剧院制作完成大型舞剧《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工作室联合拍摄关于丝绸之路的3D动画片等,无不将丝绸之路作为故事的贯穿性主题。这些作品契合了“一带一路”的文化维度,在文化内核上紧扣丝路精髓,在艺术的延展和纵深中传递中华文化。
从丝绸之路的文化深度看,其不仅可以成为学者的教案讲章,也完全可以走进万千人家。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等在丝绸之路碰撞、融合,形成了文化合力。千百年来,不同地域与民族的人都被它的博大、深邃与浪漫吸引,不自觉地用各种载体构建其文化形象。艺术作品是构建丝路形象的重要媒介,在国际上也是颇受关注的艺术资源。日本艺术家平山郁夫糅合了丝路与佛教题材,开创出里程碑式的画卷;由井上靖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敦煌》更是中国丝路形象域外发展的代表作品。除此之外,舞剧《大敦煌》将敦煌壁画《张议潮出行图》歌舞化,并结合中国京剧元素,也在日本深受欢迎。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流传已久的话至今仍不过时。通过文艺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便需要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资源,找准文化定位。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应选择合适的题材,在传承中国古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国际化传播路径中的文化藩篱等问题。而丝绸之路本身便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强大生命力,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接受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进行自我选择与改造重建,因此,丝路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双向性、互动性特点,其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多元、包容、自信、自强的文化心态,更有利于构建跨文化的亲缘性。跨文化传播中的形象蕴含着不同文化间想象的自我诠释,兼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意蕴。丝绸之路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与地理方位的概念,更包含了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综合形象元素。这种多元包容的丝路文明无疑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激发海外的“中国想象”。
身处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从历史中找到中国定位,找到通往未来的路。艺术工作者当挖掘好“丝绸之路”这座富矿,创造出适应新形势、全球化的艺术作品,在双向互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
(原标题:光明日报:挖掘好“丝绸之路”这座文艺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