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再升级硕果累累】
舆论关注,习主席此次里程碑式的访问中,一大一小两个国家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16日,中瑞双方达成的一系列成果和共识就此给出答案。
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伯尔尼同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当日上午,伯尔尼美景饭店,百余名记者早早在此等候。习主席和洛伊特哈德在举行一个多小时的会谈后,共同来到签字厅落座。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瑞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涵盖外交、经贸、发展合作、能源、海关、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体育、地方交往等广泛领域。洛伊特哈德赞叹:“今天签署的一系列协议显示了两国关系在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而这次访问达成的丰硕成果再次证明,中瑞两国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大小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
“我这次访问瑞士期间双方签署的多项合作协议,将给中瑞经贸合作带来新机遇,增添新动力。 ”习主席这样说。
那么,两国的合作“新”在何处?
——建立创新战略对话平台机制。双方同意,在此新机制统筹引领下,加强“中国制造2025”同瑞士“工业4.0”对接,推进两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创新合作。
——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瑞士支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在欧洲国家中率先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习主席表示,愿同瑞方积极探讨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产能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此外,习主席邀请洛伊特哈德出席将在中国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推动自贸协定升级。瑞士是首个同中国签署并实施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相信此次决定推动自贸协定升级,将发挥示范作用,共同维护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
——签署新的文化合作协议。两国将共同举办2017年中瑞旅游年,加强两国旅游合作。双方愿以中国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契机,加强两国冬季体育运动合作。
——同意共同致力于维护开放包容的全球贸易体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
对习主席的国事访问,瑞士主流大报《新苏黎世报》评论说:“瑞中关系从未像今天这般紧密。两国秉承着很多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勤劳、聪慧和勇敢,习主席的来访将带动双边合作再上新台阶。”
【站在新起点信心满满】
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伯尔尼同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会见记者。(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新年伊始,中瑞关系又站在一个新起点上。我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瑞关系必将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习主席和洛伊特哈德共同会见记者时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习主席新年之际到访瑞士,推动两国深化合作、发挥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正能量。
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伯尔尼同瑞士联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共同会见瑞士经济界代表。(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16日中午,习主席会见瑞士经济界代表时说话语气真诚:“中国有信心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在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的同时,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包括瑞士在内的各国创造更多合作机会。”
罗氏公司、雀巢公司、瑞银集团、ABB公司等瑞士著名企业负责人积极发言,表达了加大对中国投资的愿望,并表示要开发高水平的技术合作,促进两国创新发展。
瑞士迅达公司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在中国开办工业性合资企业的外国企业,期待对华业务进一步拓展。公司首席执行官西尔维奥·纳波利说:“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迅达最重要的市场。习主席的访问是瑞士的巨大荣幸,我希望此行能带来巨大的商机。”
信心也来自中瑞首创精神。正如习主席所说,中瑞合作展现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对中欧合作发挥了示范作用。瑞士作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在对华合作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率先同中国签署并实施自由贸易协定,率先加入亚投行并成为创始成员国。
去年4月,习主席同对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施奈德-阿曼联邦主席一道,宣布建立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首次同外国建立以创新为标志的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瑞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瑞士是“科技创新之国”,而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未来,两国开展创新合作,可以真正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习主席的这次访问将两国合作提升到新高度。伯尔尼执业律师德累斯顿说:“我期待中国和瑞士的合作为全球化正确方向做出榜样,重燃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习主席引用的瑞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特勒这句话,正是中瑞关系的现实写照。
16日下午结束伯尔尼的行程后,习主席旋即赴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将在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在国际形势“乱”“变”起伏、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明显抬头的关键当口,世界应该作出怎样的抉择?云集达沃斯的政商精英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倾听将回响在达沃斯的“中国声音”。(记者李忠发、朱东阳、刘畅,参与记者魏建华、聂晓阳、顾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