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本网独家>

见智丨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写下中美“春天的故事”

2024-03-29 16:2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介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阐释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并就中美关系等系列重要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纵观中美关系史,美国工商界一直是促进中美合作的积极力量,战略学术界也密切关注中美关系发展。这次会见,为中美合作乃至全球发展释放积极信号,广受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网《见智》栏目记者专访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孙兴杰,详解本次会见的深刻内涵。

【采访/中国网 蒋新宇】

《见智》: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春天,习近平主席亲切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对于这场写下中美“春天的故事”的重要会见,您有何独特观察?

孙兴杰:首先,本次会见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召开后,体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升格”,同时体现出“发展”在中国对外话语中的层级上升。这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的生动体现。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家在春暖花开之际访问中国,开展交流,增进了解,推动合作,为中美关系注入了正能量。”中美关系的发展也需要抓住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去年,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为中美关系发展再上一层“保险”,之后的几个月,中美恢复了大部分沟通与交流渠道,尤其是在禁毒问题上的合作,体现中国对于发展中美关系的决心。

当前,国际秩序经历历史性变革,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都出现新态势。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倾听美国经济界和战略学术界的看法,交流思想,寻找中美关系稳定向好之道,这事关两国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命运,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

《见智》:的确,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开篇便深刻指出,中美两国是合作还是对抗,事关两国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命运。他还语重心长的说:“不同、分歧永远会存在,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家人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求大同、存小异’,建立共识,国家之间,家庭之间,家庭内亲人之间不也是这样吗?”,您如何理解这一表态?

孙兴杰:第一,分歧是常态,就像习近平主席所列举的例子一样,甚至家庭内部也会有分歧,但不会影响家庭的团结。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在于,有分歧并不可怕,不要把分歧升级为对抗,或者用个学术用语来形容,就是不要将分歧“安全化”。

第二,中美关系有“大同”,分歧和差异也永远存在。但从“家庭”角度来看,分歧造成的结果不一定是对抗。从国际关系的整体格局来看,中美共处单一国际体系之内,其实就是在一个大家庭内,不要老是关注彼此的分歧,而是要关注共同的利益,以及共同的威胁——气候变化、能源革命、地缘政治冲突等等,都需中美共同应对。

第三,分歧和差异是普遍的,中美是两个不同的国家、社会和文明,相互之间完全理解对方是不容易的,各自和保留差异,甚至是分歧,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更是国家之间相处之道。

《见智》:习近平主席还亲自回应了近来被部分西方政客和媒体炒作的“中国经济见顶论”,他指出,中国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您如何看待“中国见顶论”?

孙兴杰: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感来自自身的战略制定,也来自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发展,是全球化体系内的发展,有自身改革的努力,也有对外开放的红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没有人有“一览众山小”的能力和视角来判定是否见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认为美国开始衰落了,但后来的情势表明,美国经济并未见顶,而是换了轨道。同样,中国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轨道。

《见智》:有观点认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见顶论”自相矛盾,您怎么看?

孙兴杰:中国的发展有不同的面相,见仁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认为中国持续崛起和发展的人,可能感受到了威胁,甚至将中国视为唯一的对手;而一些人认为中国发展已经见顶了,那么对中国的威胁感知也就下降了。

《见智》:本次会见的对象是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工商界一直是中美合作的关键力量,会见战略学术界似乎并不常见?

孙兴杰:战略学界其实也非常重要,只是在相当长时间中,战略问题“隐没”,属于“静水深流”,中美关系需要战略视野,也需要战略认知的校对,从而确立彼此的战略决策。大国关系本身就具有战略性,需要战略学术界的参与和努力。

《见智》:作为美国战略学术界代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艾利森参加了会见,他曾警告美中两国之间存在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风险,一度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讨论。据报道,美方代表们在会见时表示,“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您如何理解中美关系的“修昔底德陷阱”?

孙兴杰:学术概念的创设有自身的学术逻辑,但是学者尤其需要自我警惕,一种理论或者概念会产生影响,尤其经过媒体发酵,会变成一种潜意识。“修昔底德陷阱”作为学术概念是可以进行研究的,至于是否成立也需要其他学科的检视。但是,一种概念与复杂历史简单对接后而得出的宿命论,一度让“修昔底德陷阱”从学术概念变成了某种“迷思”,甚至在实践中对中美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需要反思的。

《见智》: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中美关系而言意味着什么?

孙兴杰:习近平主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是对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验的凝练和总结。从发生学来说,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是同时的;就逻辑而言,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是一体两面,是中美两国的双向奔赴。

《见智》: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指出,当前形势下,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您认为,中美之间“更多的共同利益”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兴杰:中美关系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做大增量。现在中美之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有中美需要共同应对的议题,也就是中美的合作面、共同的利益。

编审:申罡 唐华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