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山东、湖北、江苏等多地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进行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正在加快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也为我国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智能社会的来临,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将带来强大的科技创新研发和技术应用需求,带动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旅游、普惠金融等多个领域智能经济的发展,持续赋能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必将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应把握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高质量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经济智能化转型。加快产业经济智能化转型,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标志性技术,我国人工智能总体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方阵,具有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优势、海量数据优势和巨大市场等独特优势。高质量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充分发挥好这些独特优势,一方面推动产业技术智能化创新,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围绕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开展前瞻性智能技术研发,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科技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应用智能化拓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工业技术、制造技术的集群式创新、融合发展与突破,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产业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是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公共服务智能化转型。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有效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公共服务需求智能化挖掘,充分利用政府在医疗、教育、社保、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细分领域的天然数据优势,通过语义模型、图像识别、决策树、深度神经网络等算法模型,挖掘、分析、梳理各类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精准性;另一方面要推进公共服务决策智能化支撑,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加快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数据信息标准化,明确责任和流程,切实打通“信息孤岛”,以智能化转型支撑政府公共服务决策。例如,成都市正以“智慧蓉城”建设赋能城市治理,以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通享”“一键回应”为推手,下足“绣花功夫”做优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

三是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社会治理智能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当前,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改变了社会治理的内涵、范围、理念和方式,为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创新思维、技术路径和科技工具等。一方面要加强社会治理风险智能化预警,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取社会治理中的数据资源,依据大数据信息流对社会治理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减少基层治理空转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治理格局智能化赋能,积极推广社区通、“耕耘者”村级事务管理平台等各类智能化技术应用,充分借助智能技术赋能作用,丰富群众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公共事务商议、社区集体行动等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渠道,扩大参与广度、拓展参与深度,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智能社会治理新格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式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进一步迅猛发展,也更加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高质量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仅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优化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布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

一是要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化转型的顶层规划设计。明确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字中国总体规划和科技强国行动纲要中的定位,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将智能化转型上升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层面,加快制定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智能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在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总量的基础上增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保障区域科技创新的活力与持续力,并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调高科技创新经费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分配比例。

二是要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化转型的多元主体协同。充分依托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所集聚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加强前瞻性、重大性、突破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研发,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化转型提供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平台载体、创新人才和创新源动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与我国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区;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府际会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协同。

三是要深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化转型的社会实验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法律、隐私、伦理、道德等诸多潜在风险挑战。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化转型过程中,要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通过基于“循证”的社会实验研究,形成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政策建议,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良性发展,为建设更安全、更智能、更有人文温度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保障。例如拥有国家级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最多的成都市就是开展人工社会实验、探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化转型之道的绝佳场景。

四是要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化转型的标准化建设。开展标准化建设是保障智能技术良性发展、确保智能化转型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智能社会治理能力、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抓手。高质量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及时研判产业经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转型场景中带来的伦理规范问题,坚持前瞻性思考、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相关标准规范研制工作,并努力推动区域性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为探索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创中心建设之道贡献区域范本。

(苏竣,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鲁立文,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