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6日讯(记者 李智)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拥有5000余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然而,依靠占世界9%的耕地,中国成功养育了世界约1/5的人口,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亿斤以上。
新技术,对实现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全国人大代表都带来了与“农业强国”相关的议案。“我特别愿意跟你们说说这些,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是我国“杂交谷子之父”,他认为,推广新技术对实现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以分子育种技术为例,赵治海说:“分子育种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们在进行粮食育种之时,可以选择基因或者选择基因之间的合作。基因合作十分关键,共同基因的互助能实现更好的效果,”他笑道,“只要掌握了新技术,中国就可以更快推动农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也表示,农业现代化仍需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不断解决建设农业强国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了政策与制度基础,增加了农业由广变强的根本动力。截至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花多大力量,都要保证中国自己的粮食生产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势风云诡谲,只有拥有强大的农业基础,丰厚的粮食储备,才能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中稳若泰山。美国学者F.贝利·诺伍德等在《农业与食品论争》一书中也指出,当今世界对于农业和粮食问题的关注程度呈现前所未有之高。
赵治海表示,中国的粮食生产不能依靠国外,要保证自给自足。要先有粮,有生产能力,花多大力量都要保证中国自己的粮食生产。“以前‘种粮不如买粮’的说法是不对的。可以买粮,但不能全部依靠购买。不能因国外粮食便宜,中国自己就不生产了,这个便宜不能占。”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大生物学院院长陆銮眉今年提交的建议也与粮食安全相关。她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对保障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农业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中国向来重视农业合作,在保证自身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将其发展为外交的优势方向。在积极参与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同时,中国也携手各国共同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生产能力,构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科技创新
如何发展农业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清晰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科技创新是关键的战略支撑。全国人大代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研究员张艳建议,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国家加大投入研发适宜不同现实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提高技术产品的普适性、实用性和可替换性。
我国国土广阔,但人多地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务农逐渐从以“人”为主走向科技打头,出现了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农人”。李成贵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更好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更好地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作出贡献。
在“新农人”与现代农业科技的聚力之下,配合现代化装备,我国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得以显著提高。这也让更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看到了农业强国的未来发展前景。
赵治海表示,过去看粮食,是靠“一把尺子,一杆秤;牙一咬,眼一瞪”。现在,主要依靠现代化仪器进行检测,运用新技术保证粮食安全。他认为,农业现代化要多样化,既要促进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也要保证一些小块土地依旧可以用于耕种。要确保农村的稳定,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