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3日讯 近日,由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区域国别学青年学者研修班(第一期)”在北京开讲。此次研修班邀请到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点评对谈,旨在充分助力青年学者学术成长,助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和学科建设。

研修班启动仪式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刘维广主持,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分别致辞。

杨群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赋予区域国别研究以新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机遇。青年学者作为学界的生力军,他们的学术成长关乎区域国别研究的未来,希望通过研修班为青年学者助力,期待青年学者产出更多、更好的区域国别研究成果。

罗林在致辞中指出,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对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大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研修班的举办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继续推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走深、走实的一项努力,有助于加强青年学者培养、改善区域国别学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不足,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和探索。

研修班第一讲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主讲,主题为“区域国别学建设:理论与方法”。

钱乘旦首先回顾了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脉络,随后就当前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他提到,区域国别学不同于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应以人才培养为基本任务,满足国家和时代对于加强该领域研究力量的迫切要求;区域国别学应以培养“通才+专才”为目标,既要对研究对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又要在其中有自身专精的具体研究领域;区域国别学要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设置建议“三个一”(一门课,一种能力,一段经历),即通过历史课了解研究对象的发展历程,掌握当地语言,具有在当地长期生活的经历。

研修班的第二讲由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新译研究院院长谢寿光主持,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主讲,主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区域国别研究及学科建设”。

罗林首先回顾了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区域国别学的建设历程,强调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特征,随后重点讲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区域国别研究的助力。他提到,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开展全区域、全渠道、全领域、全语种的数据采集,规避数据乱象,进行数据治理,促进高价值数据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多维度、科学化应用。其次,人工智能翻译能够大幅缩短翻译时间,实现更高效率的学术生产和更具效能的学术对话。再次,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实体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构建关系模式模型,能够对重大事件进行预测预警、形成内参专报等研究成果。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可提升国家语言能力,降低外语人才特别是稀有语种人才培养的成本,从而赋能区域国别研究,为国家的战略语言储备提供必要的补充。

围绕研修班讲授内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张喜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冯晓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周鑫宇分别进行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