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2年首季报近日出炉。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开局总体平稳,发展质量效益有所提高。在国际局势变幻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发的复杂条件下,这一数据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也为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不断注入动力。

随着二季度开局以来,中国疫情形势呈现逐渐企稳态势,但地区之间交叉输入影响仍较明显,各地“动态清零”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上海市近日疫情仍处于高位,社区传播风险较高,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舆论场上对疫情影响经济的担忧愈发强烈,中国如何确保实现5.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对此,中国网《见智》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于春海和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

经济回升势头受阻,4.8%的增速符合预期

结合全球局势与疫情态势来看,中国经济2022年的“开门稳”来之不易。于春海表示,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在2021年下半年就已有先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准确识别了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从我国2022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三重压力在多个维度呈现,叠加3月份以来的超预期变化,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基于去年基数效应,判断今年经济增长会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

于春海强调,2022年1月至2月,我国经济复苏稳定,各项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但进入3月份,受国际局势和国内疫情的影响,经济回升势头受阻。考虑到这些因素,4.8%的增速符合预期标准。

胡麒牧也指出,我国3月份以后的PMI(采购经理指数)三大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低于荣枯线(50%),处于收缩区间,说明经济运行出现景气度下降的情况,“这显然与海外局势和国内疫情有直接关系,海外局势导致了能源和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疫情则对部分地区的消费产生压制,且使得全国交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下降,对内循环产生影响。”

胡麒牧认为,在多重因素交叠下,能够实现4.8%的增速已难能可贵。不过,今年全年增长目标是5.5%,这就意味着未来三个季度的增长压力较大,对增速要求较高。

推进有序复工复产,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对于民众关注的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于春海告诉中国网记者,3月份以来,本土疫情波及30个省份,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中心长三角地区的蔓延,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较大的阶段性压力。长三角不仅自身经济体量巨大,而且辐射区域广、链条长,是国内经济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之下,我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和弹性源于我国完备的产业链和畅通的供应链。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原则下,在坚持“动态清零”的基础上,推进有序复工复产、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这样才能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取得在全球“双领先”的极大成就。

于春海说:“当前,畅通物流运输和人员有序流动是维持国内经济循环的重中之重。过去两年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举办诸多重大活动,也为此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胡麒牧认为,上海疫情问题对经济形成的是短期冲击,但目前国务院已出台新的措施,包括协调复工复产、畅通交通物流系统等。他说:“一季度让问题暴露出来,用一个月去消化冲击,排除风险,在防控中总结经验,在防控手段上做好调整,找到解决办法,这样未来三个季度经济就增长可期。”

扩有效投资、保市场主体,保住就业、收入和消费基础

谈到5.5%左右的全年增速目标,于春海建议,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基建项目所要求的人员接触相对较少,有实现“闭环管理”的条件。在疫情防控压力加大的时间窗口,基建投资的意义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保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上一轮疫情冲击后的修复过程尚未完成,叠加持续的成本冲击和新一轮疫情冲击,带来中小私营企业难以承受的累积效应。需要从订单、资金、税费等多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细致的支持,保住中小企业也就保住了就业、收入和消费的基础。还要进一步推出针对家庭的应急救助和促进消费恢复的政策措施,以此扭转消费需求下滑的趋势。(文/李智 策划/蒋新宇 责编/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