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二外:共建“一带一路”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1-12-22 14:52: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智  |  责任编辑:王月博
分享到:

中国网12月22日讯 (记者李智)12月21日,由中国网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简称“北二外”)共同举办的“共建‘一带一路’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题线下活动在京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严致欢迎辞。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龙,新华社外籍记者、中埃文化交流国际友人穆小龙发表主题宣讲。

2021年12月21日,“共建‘一带一路’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题线下活动在京举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八年。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等,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张严致欢迎辞。

活动伊始,张严在致辞中表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生机所在。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指出,我们党“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对外语类高校而言,要坚决贯彻落实这一“根本大计”,特别是要研究青年人应该如何发挥国际传播的语言和技能优势,进一步诠释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形成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作主旨演讲。中国网记者 王月博 摄

王晓辉表示,讲好丝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第一是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多元,要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必须要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方面面有深入了解。同时,也要对中国自身的文化有把握与热爱,在了解的基础上增强自信。第二是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日子是用来过的,不是用来比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丰厚的历史遗产,有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这些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共同财富,没有高低,只有交流互鉴。也只有本着敬意、谦逊、真诚、欣赏和学习的态度,我们才能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他人的故事。第三是用好语言。高超的语言转换能力非常重要,除了注重沟通交流层面,还要注重社会文化层面的学习。

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龙

活动现场,赵海龙以自身工作经历,讲述了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公司的海外项目与“一带一路”的紧密联系。他指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促进了当地就业,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赵海龙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指修路架桥,也包括文化交流、绿色发展、教育合作等各方面的合作。疫情之下,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守望相助,患难与共,这也是在疫情形势下的民心相通”。

新华社外籍记者、中埃文化交流国际友人穆小龙

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中埃文化交流国际友人穆小龙,现场与中国青年学子分享了他从最初学习中文到与后来同中国建立深厚感情的故事。在穆小龙看来,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刻意而为之,更不是任务,“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享受美好的生活,在正常交流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讲好中国故事”。

活动现场

当天,北二外的青年学子也积极踊跃参与互动。文化与传播学院汉教212班的龙雨露告诉记者,三位嘉宾从不同方面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与看法,令人感受颇深,“王晓辉总编辑让我知道,作为中国人,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赵海龙先生的中斯A09公路项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我知道,走出国门,你不再是你,你是‘China’。穆小龙先生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的经历让我们知道了拥有国家自豪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三位嘉宾的分享令我对“一带一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活动互动环节

活动现场

作为在青年群体中分享和交流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平台,中国网“青年传习社”将继续走进校园,用分享和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领青年积极有为,奋发向上。

活动结束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出品方: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出品人:王晓辉

总监制:杨新华

总策划:蔡晓娟

策划:王月博

统筹:吴闻达 巩琳萌 白岩

主编:郭素萍

视觉:孙晓彤 马宪超 董佳雯 栗卫斌

记者:李智

摄像:李伟

后期:周海伟

编辑:高霈宁 王鑫 唐华 吴亮

速记:陆峰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