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饭圈”一词成为热搜。一些人片面追求“数据为王”“流量至上”,利字当头,铤而走险,甚至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网络不是“法外天地”。针对“网络水军”、虚假流量、“泛娱乐化”等践踏道德底线、触碰法律“高压线”的乱象,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明确要求,深入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深化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深化公众账号、直播带货、知识问答等领域不文明问题治理,开展互联网领域虚假信息治理。

治网之道,法治为本。网络虽是虚拟、开放的,但虚拟不是虚假、虚无,开放更不是无法、无序,网络空间同现实生活一样,同样必须讲文明、讲道德、守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法治建设,《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架起了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用网的四梁八柱,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了晴朗的法治环境。

有两组数据可以充分印证。一组是,“吴亦凡事件”发生后,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不良粉丝文化专题整治,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 15 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 4000 余个,关闭问题群组 1300 余个,解散不良话题 814 个,拦截下架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 39 款。另一组则是,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发起“净网2020”打击网络黑产犯罪集群战役,共侦办刑事案件445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4311名,查处关停网络接码平台38个,捣毁“猫池”窝点60个,查获、关停涉案网络账号2.2亿余个。强力治理之下,网络活跃接码平台日接码量降幅67%,黑市手机号数量降幅近50%,有力维护了网络秩序。

窥见现实,由于网络集匿名性、隐蔽性、便捷性、广泛性、暴利性于一体,一些有悖于网络文明的歪风不时“冒泡”。比如,网络“有偿删帖”扰乱社会舆论,影响社会价值判断,损害网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直播平台任由主播进行低俗表演,向网民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甚至大肆散布谣言信息、发表负面言论,违背公序良俗,污染社会风气,腐蚀青少年身心健康。又如,一些低级趣味的贴吧、论坛等,包括“饭圈”文化的一些痼疾,以及恶意炒作、造谣传谣、色情暴力、网络诈骗、网络非法集资等,给新时代文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网络无限,道德有界;网络无形,法律有绳。将网络空间里的不文明“毒料”清除出去,还网络一片朗朗天空,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总体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用好道德与法律这两把利剑,而其中法治又是重中之重。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网民已突破10亿大关,每天产生的信息超300亿条。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世界,确保在法治的轨道有效运行,首要的一点,必须精准打击、严肃惩处,向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亮剑”,形成“不敢”“不能”的高压强制力和威慑力。同时,要发挥网民力量,畅通网民反映问题渠道,鼓励网民大胆揭发、举报网络违法行为,以“千军万马”之力群防群治网络空间。

既要依法治网,也要以德治网。这需要全社会持续不断地宣传造势、倡导倡议,尤其是主流媒体和法律工作者要共同承担起传播、解读互联网法律法规的责任,以通俗生动、多样的形式传播网络法律知识,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影响,引导广大网民自觉遵守网络空间规则、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不断提高网络素养。同时,要强化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传播健康有序的网络文明。

依法治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伴随其中可能出现新的“脏网”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长远战略思维,在相关部门、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广大网民携手同行、凝聚合力,努力铲除黑灰产业链及其生存土壤的同时,适时发布指导性案例、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及修改法律,加快依法治网步伐,使网络这一“最大变量”成为新时代文明的“最大增量”。(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纪委监委 陈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