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8种,这是云南省境内1992年至2020年累计发现新种的数量,其中新物种2519种,新记录种1199种。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接中南半岛,是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且备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和交会地带,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许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欢迎大家明年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发出“昆明之约”。经《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四届主席团决定并经中国政府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昆明举行;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上半年以线下方式在昆明举行。
本次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是继“爱知目标”后,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也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
事关全人类未来发展的COP15,为什么选择中国云南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原执行秘书帕梅尔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生物多样性的智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帕梅尔认为,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是表现在自然资源,也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
天时地利人和。云南期待着COP15,世界也期待着云南。
云南迎接COP15
今年9月1日的新学期伊始,《昆明开学第一课——COP15相约美丽春城》就开讲了。节目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及COP15相关知识宣传为主题,为全国中小学生带来一场充满生命力的科普课堂。
这是COP15越来越近、影响越来越大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7月9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COP15筹备工作现场办公会上,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表示,把COP15放在昆明召开,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云南的一项光荣神圣任务。当前,要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和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完善会务保障方案、防疫方案、展览展示方案、新闻宣传方案、安保方案,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要展示昆明形象,推进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向中外来宾展现‘世界春城花都’的良好形象;要展示云南示范,让更多与会代表深入感受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要广泛宣传动员,向世界全方位宣传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展示美丽中国、七彩云南的良好形象。”阮成发强调。
“要全力宣传云南,让国内外嘉宾深刻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成功实践,全面感知云南的生态优势、生态特点、生态地位,促进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把会议成果转化为未来发展动力和成效。”云南省省长王予波表示。
云南省国土面积仅占中国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高等植物及脊椎动物种数均超过全国的一半,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云南正扎实推进大会筹备工作,为举办好这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做充分准备。
国家濒危物种研究委员会委员杨宇明指出,云南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数量上占有优势,多样性和特有性上也是全世界很少地方能够达到这样的比例和高度,在全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保护好了云南的濒危物种就是保护好了中国、全球的最重要的物种资源,因此云南做好了生物多样性工作对全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杨宇明说。
多措并举保护生物多样性
云南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维护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云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谓多措并举。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继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各州(市)也逐步建立起与此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
2007年,云南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后,推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首次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08年至2012年,相继发布《丽江宣言》《腾冲纲领》《西双版纳约定》,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逐步得到扩大。
为了加大保护力度,云南省又先后制定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规划计划,从不同层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印发后,云南省于2013年在全国较早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划定了6个优先保护区域,提出了九大保护优先领域、34项保护行动。
2016年至2018年,《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17—2030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7—2025年)》《云南省湿地公园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的出台与实施,使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2019年,云南省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一湖一条例”,丽江拉市海、昭通大山包等9个保护区实现了“一区一法”。
“云南省在贯彻执行国家上位法的同时,十分重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相关的地方性法制建设,这些法规涉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森林及珍稀名贵树种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多个方面,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多个保护类型,它们与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一起,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成效与前瞻》一文中,作者刘春晖等指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的出台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的先河。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虽然云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及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屏障,不可忽视的是,云南生物物种分布地域狭窄,种群规模小、特化程度高,十分脆弱。但基于多措并举,如今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前段时间,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群的北移经历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又一个暖心故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亚洲象北移途中,居民主动避让,使象群得以自由漫步。这一幕幕感人情景温暖了全球,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世界媒体的关注和点赞也呈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和引领。”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17年,云南全省森林面积从1560万公顷增加到2106万公顷。至2019年,云南森林覆盖率增长到62.4%,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53.0%,天然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87.8%。目前,云南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数据显示,云南省自195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2020年,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初步形成了由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动物繁育中心等构成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开展了巧家五针松、云南金钱槭、多歧苏铁、华盖木、亚洲象、羚牛、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滇池金线鲃等珍稀濒危或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作;全省85%的重要物种得以保护。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高正文表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典型地带性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二是物种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由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动物繁育中心等构成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三是遗传资源保护卓有成效,建立了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种质资源评价、驯化进展顺利。
云南边境线长4060公里,与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做好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跨境生物安全和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对维护好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在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长期的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中,云南省建立了与英国、荷兰、挪威、瑞典、西班牙、德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区域政府间的对话交流机制,签署了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保护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和资金;在“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积极参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合作,促进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有序推进合理开发
近年来,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地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经过多年的持续引导和强力推动,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保护的前提下,云南积极开展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
以野生食用菌为例,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降水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为各类生物繁衍生息和野生食用菌大量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许多地方采取保山护林养菌措施,使野生食用菌品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云南共分布有野生食用菌约900种,占世界约2500种的36%、中国约1000种的90%,且野生食用菌发生较早,年生产周期长,产量高质量优。云南珍贵野生食用菌有近70种,主要包括松茸类、牛肝菌类、红菇类、蚁巢伞类、干巴菌类、珊瑚菌类、鸡油菌类、块菌类和羊肚菌类等。国内野生食用菌市场约有70%产自云南,牛肝菌、松茸远销欧洲、美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云南还有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这里现有商户1200余户,销售的野生菌种类有258种,主要经营青头菌、牛肝菌、松茸、干巴菌等40余个品种。野生菌交易旺季,这里每天的人流量近3万人次,交易量多达500吨。
云南除了传统生物产业云南白药、三七、天麻、花卉、烟草、茶叶、橡胶等,咖啡、香料、水果、核桃、中药材等一批食用、药用及观赏等物种资源利用也逐步深化,生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已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已成为云南省旅游业“二次创业”的重点。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示范区、腾冲市银杏村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大力开展生态旅游。隆阳区高黎贡山百花岭、盈江县石梯村等逐步发展起来的观鸟旅游,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云南省依托有关科研院所或高校,相继建立了“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等一批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
文︱《中国报道》记者张利娟
(资料来源:新华社、《云南日报》、云南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