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14日讯(记者 董小迪)7月,我国将择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上线交易。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新办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将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2000家。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经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截至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的设计原理相同,但在覆盖范围、准入门槛、配额分配方面的制度设计有一定差异。全国碳市场建设后,地方碳市场将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具体的过渡时间表、路线图,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

目前,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加地方碳市场的交易。在全国碳市场建立的情况下,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试点,现有试点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准备。

为做好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基础准备工作,生态环境部已委托相关单位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将按“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谈及碳价问题,赵英民介绍,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在40元人民币左右。从微观和近期看,碳价主要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

他表示,碳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但剧烈波动,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碳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