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携手相助、让爱团聚”2021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中国网6月18日讯(记者 吴佳潼)2021年6月19日是第九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6月18日,“携手相助、让爱团聚”2021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由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主办,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字节跳动、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徐建中在致辞中表示,流浪乞讨人员是全社会最弱势的群体。2013年,民政部开创性地将每年的6月19日设立为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帮助2万余名滞留人员找到了家人,为历史同期最多。目前,长期滞留人员已下降到2万人,为近年来最低点。

徐建中指出,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全国绝大多数人过上了美好生活,但始终有一部分人仍处在被救助状态,全国1556个救助管理机构,每年仍然要救助数以百万的流浪乞讨、务工不着和走失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徐建中提出,要推动救助寻亲工作向智能化、人性化、规范化发展,将流浪乞讨人员纳入以户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抓好返乡受助人员信息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建设,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脱贫解困,减少反复流浪乞讨现象。

救助寻亲优秀案例代表合影。左一为河北省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护士张士巧。中国网记者 吴佳潼 摄

活动现场,河北省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护士张士巧为我们分享了她作为寻人志愿者的故事。

2016年,北京市民政局和河北省民政厅开展合作,由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承担北京部分长期滞留的精神障碍、智力障碍流浪受助人员的异地托养工作。张士巧是这所医院的一名精神科护士,除了做好受助人员生活照料、救治康复外,她还致力于帮助他们寻亲找家。几年来,张士巧和她的同事共帮助60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寻亲回家,身边朋友称她为“寻人网红”。

“只要与寻亲相关的信息,我们都会抽丝剥茧,一一进行鉴别、核对,生怕漏掉一点基本线索,错过一次相逢的机会。”张士巧表示,长期滞留人员寻亲极为不易,他们大多流浪多年、智力残疾、记忆减退、乡音已改,信息问询阶段最为困难,需要志愿者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多年实践,张士巧和她的同事创建了问询模板来记录平时零散的问询信息。

在持续深度问询基础上,张士巧和她的同事将受助人员清晰的面部照片和特征信息进行整理,并发布在全国救助寻亲网,沟通公安部门进行人像识别,采集DNA入户。还在网上搜索寻亲家属发布的寻人启事,一一下载照片和特征信息在全国救助寻亲网进行比对。

“我和我的医护人员有时会觉得很疲惫、很辛苦,但每一例寻亲成功都是一份十足的收获。我们收获到满心的快乐,这是我们最欢呼激动的时刻。每一次寻亲,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是善的传递,希望全社会都参与进来。”张士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