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9日讯(记者 刘维佳)“大连市拥有高校、科研院所近40所,在校人数超过30万人。其中,金普新区拥有高校12所,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家和创新实践基地15家,设站数量和博士后科研成果居于辽宁省领先地位。”在日前举办的“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活动“云座谈”会上,金普新区党工委委员赵东对记者说。

大连金普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10个、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赵东表示,作为北方地区最早开放的区域,金普新区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国际化环境。有上万名外籍人士常年在新区工作、生活,建有成熟的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形成了充满国际化现代化气息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金普新区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金普新区科技创新,以长城战略研究所《金普新区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重点问题及策略研究》的研判全力补短板、固优势,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金普新区科学技术局局长姜为称:“金普新区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最活跃、研发投入最大、新技术新产品最多、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最大的区域之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原始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姜为介绍,金普新区拥有良好产业基础,以此为依托新区筹备了一批重大探索类的基础研究项目。例如依托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筹建全国首个水下机器人评测基地、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组建大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院、筹备自主可控的千万亿次超算中心、中国(大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式进驻等。

“这些科技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更多0到1的原创成果,打造创新成果高地,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姜为说。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品与实体经济加速跨界融合,不断催生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姜为提到,金普新区走特色爆发路线,快速、精准、系统地布局新经济产业。目前,30余家“中”字头央企抢滩新区,1800个5G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5G物联智慧灯杆项目开工,全国首个复杂车流环境城市主干道无人驾驶场景开通,“城市大脑”启动运行,“北方智能港”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东北特钢、光洋科技等15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基本建成,冰山集团获评首批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培育平台。

“针对产业链‘断链、弱链和短板’等的问题,新区实施‘揭榜挂帅’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变学术驱动转为需求驱动,把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谁有本事谁就揭榜,以此破解‘卡脖子’难题。”姜为称,今年,大连市“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9项,金普约占一半;大连关键核心技术项目49项,金普约占3成;技术合同一季度就实现36.9亿元,是2016年全年的2.3倍。

“同时,金普新区重点瞄准未来先导产业、高精尖技术方向,全面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姜为介绍,新区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44家,近三年每年净增20个左右;培育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获批国务院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

此外,金普新区还建设了“科小、雏鹰、高企、瞪羚、独角兽、平台化”梯度培育体系。新区组建“瞪羚独角兽加速营”,搭建瞪羚企业档案库和定期交流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瞪羚企业现已达31家,约占全市半壁江山,成为“东北瞪羚第一区"。

在推动政策、产业、人才、金融、管理等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全面创新方面,新区出台自贸创新等6个“金十条”,加快构建“433+1”现代产业体系,谋划好中日生态示范城,做好“老”“原”“新”三篇文章,建设大连市技术交易中心,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实施金普工匠、金普学者等人才工程,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即来即办,推动电子保函、金融科技服务、统一公共支付三平台融合发展。

姜为最后表示,金普新区将“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通过推进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使各类创新要素形成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科技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