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海棠依旧。40年前的初夏是令人哀思的日子,我们杂志社的中外同事们尤为悲伤,那送别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悼念活动永远铭刻心中。

1981年的5月中旬,宋庆龄病重的消息,令我们心中蒙上沉沉的阴影。《中国建设》是她亲手创办和指导的杂志,我们作为杂志社的员工对孙夫人怀有特殊的敬仰与深情。她的病重,从中央到各地民众都非常挂念。她在北京后海的寓所一片担忧忙碌——从安排紧急抢救到接待来访。为此本社经主动联系,派出三位同事——陈休征、周幼马、孙云山(他们是最早在宋手下参加上海创刊或与她联系最密切的人员),去寓所协助接待及处理中外来信。周幼马则全程拍摄记录这重要的历史时刻。

5月15日晚,电台发布宋庆龄病情第一号公告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正式党员的消息。16日早晨一上班,杂志社总编爱泼斯坦等领导立即商量,由编委沈苏儒起草慰问信,并附上一篮鲜花,派编委林德彬、吴佟代表全社中外员工,于当天上午10点赶到后海寓所,探望首长。信中写有:“当兹《中国建设》创刊三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对您特别怀念。在此我们最衷心地祝贺您的光荣入党,祝愿您早日恢复健康!”据宋庆龄身边的秘书张珏证实,这是全国“第一个送来慰问信,并送来了绛红色的玫瑰鲜花花篮。”

5月18日凌晨两点,爱泼斯坦接到宋秘书的急促电话,请尽快来。他即刻找了林德彬、吴佟一起去寓所。他们由陈休征陪同到病榻前,望着那已处昏迷的首长,爱泼斯坦深切地说,孙夫人,我们代表《中国建设》的同事们来看望您了!敬祝您荣获国家名誉主席称号!大家祝您早日康复!最后他们向她鞠躬致意。

正当编辑部筹划加强宋庆龄的对外报道时,噩耗传遍神州大地。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于5月29日20点18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与全国一样,杂志社中外员工立即陷入无比的悲恸。社领导决定率先安排悼念活动。30日上午社里十多位女员工聚到四楼走廊中间,围在桌前动手剪制白花……

当天下午走廊中间挂上大字横幅:宋庆龄名誉主席永垂不朽!披挂黑纱的宋庆龄肖像两边是外文局及本社敬献的花圈。全社员工包括来自美国、英国、葡萄牙、徳国、哥伦比亚、埃及的外国专家,还有外文局领导及兄弟单位代表共二百多人,佩带白花在此举行一次简朴而深情的追悼会,全体中外人士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向敬爱的宋庆龄致哀,行礼三鞠躬!据说这也是全国最早举行的宋庆龄追悼集会。

追悼会由爱泼斯坦宣读致外国读者的讣告。讣告最后是:我们决心遵循她的教导,继承她的遗志,努力改进我们的工作。编委会代表吴佟致悼词——《我们的悼念》。简短的悼词表达了全社的心声:“我们特别深切怀念您创办《中国建设》杂志的难忘功绩,更加怀念您对我们的亲切教导和关怀。是您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提出要创办对外杂志并确定刊名《中国建设》,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新生活的真实情况,以增进各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与友谊。在您和周总理直接关怀下,1952年创办了这本杂志;创刊后,您教诲我们要继承三十年代保盟《新闻通讯》的真实报道传统,您不时指导杂志的编辑方针和业务发展;您百忙中亲自为本创撰写多篇重要文章。”

不尽的哀思,深切的缅怀。在这次集会上就有好几位当年在上海随同宋庆龄创办杂志的老同事,如爱泼斯坦应宋庆龄邀请从美国回来参加创刊;林德彬曾在1951年8月列席宋庆龄在上海主持的创刊筹备会。在这个编辑部的大家庭里,人们时常感受到孙夫人的亲切关怀与温暖。最难忘的时刻,也发生在这个走廊区。那是1962年新年不久的1月6日上午,宋庆龄陪同周总理、陈毅、邓颖超,到此看望编辑部中外人士,一起举杯庆贺《中国建设》创刊10周年,并与大家合影留念。那天宋庆龄还亲切地与几位女员工握手,留下幸福时刻的照片。宋庆龄时常来信指导和鼓舞我们的工作。直到1981年3月12日,晚年的她还在病中,依然最后来信:“病了两个月,尚未痊愈,恕我勉强执笔,不能多写”。但信中仍关心杂志的发展,说“中文版比较吸引人。希望此版的订户日增,成为海外同胞、港澳同胞欢喜阅读的刊物,并成为我们宣传的一份力量。《中国建设》其他语言版发行量的增加和你们所作的努力有关。祝你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81年5月31日,上午我们收听到中央广播电台播发新华社编发的《宋庆龄同志伟大光荣的一生》长文,较系统地介绍她的生平。但我们发现该文有个重要遗漏,没有写上1952年她创办对外刊物《中国建设》的事情。我当即向社领导汇报,建议新华社应补发一段文字。与新华社总编室联系,征得同意,由我们提出补发的文字。当天下午我起草经社领导阅定就发给新华社总编室。新华社报中央主管新闻宣传的胡乔木同志审批,于第二天正式播发全文时,新增补了四段文字,其中第二条就是采纳了我们建议新补的文字:“1952年初,宋庆龄为了把正在建设新生活的中国人民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全世界人民,以增进各国人民对新中国的友谊和了解,创办了《中国建设》杂志。近三十年来,她对杂志的编辑方針、稿件内容、文版的增加以及工作人员的生活,都给予明确的指示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她还为杂志撰写过三十多篇文章。现在,这个杂志从最初的英文一个文版,增加到现在的七个文版,广泛发行到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尽快向各国读者全面介绍宋庆龄光荣而伟大的一生,社编委会决定加快出版纪念特刊。当时杂志生产周期较长,第6期的杂志已于5月正式出版了,而悼念宋庆龄的活动,最快于6月初赶发在第七期上。为了抢时间,我们采取7期加编附册和8期增发纪念特刊的办法。由总编室牵头组织文字及摄影记者突击采编。这两本都很简朴,但却是当时国内最早出版的纪念宋庆龄的特刊,报道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宋庆龄的深切哀悼,也寄托了本社员工对创办人的哀思。

附册共16页。封面是本社5月30日致外国读者的《讣告》全文。封二是宋庆龄大幅肖像。正文有国家5月29日发布的公告及向宋庆龄在海外和在台湾亲友的电文。正文有6月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宋庆龄追悼大会上,邓小平同志的致悼词。还有本刊记者采编的《宋庆龄千古流芳》通讯。本刊记者参加大会堂举行的首都各界民众参加的隆重吊唁活动,最后记者到天安门英雄纪念碑下拍摄有下大学生及少先队员自发敬献的花篮和民众结扎的许多小白花。六月二日下午黄昏时,记者又在长安街旁记录百万民众送别宋庆龄灵车的感人场景。在人群中,记者见到一位女教师带着女孩静候在西长安街头的松林下,这位女教师下午五点多下课后就赶来了,她七岁的女儿虽然上午参加过吊唁,但她还是要赶来再送别宋奶奶。附刊里配有北京上海的28幅悼念活动的一组图片,其中多为本刊几位摄影记者所拍。最后一页是《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记录《中国建设》杂志社的悼念活动,配图有本社追悼会会场、女员工制作白花,本社职工参加人民大会堂瞻仰宋庆龄遗容等。

为赶出《纪念宋庆龄特刊》,全社中外职工同心协力,倾注血心和深情,精心筹划与制作,终于在两周内赶完。全刊78页,封面是宋庆龄收阅《中国建设》的珍贵历史照片。特刊中心为16面画页,27幅历史照片记录了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各个时期的最有代表性的历史画面,还选有一些生活照片。特刊内容相当丰富,除选用一些国内报刊新发表的重要纪念文稿,作者有邓颖超、廖承志、屈武、史良、许德珩 、赵朴初、康克清、路易·艾黎等,主要有本刊自己的特稿,如爱泼斯坦撰写的《宋庆龄与中国建设》,他以自己的亲历记录了在宋庆龄领导下,从三十年代创办保盟《新闻通讯》,到五十年代创办《中国建设》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历程。本刊记者陈休征、孙云山采写的《访宋庆龄同志的亲属孙穂英、孙穗华》,是报道宋庆龄亲情的独家文稿;约写的马海德《伟大的形象 亲切的友情》一文,表达对引导他革命一生中对宋庆龄这位良师益友的深情厚谊;张珏秘书写的特稿《在宋庆龄身边工作二三事》等从日常生活角度写得尤为亲切。特刊还选编宋庆龄生前在本刊发表文章的摘录。

我们特别从宋寓所收到全国各地民众来信中,尤其当年曾在宋庆龄创办的中福会的儿童站、少年宫学习过的小朋友,如今已成长人才的来信摘编,十分感人。其中成都一位工程师吴方给宋庆龄的慰问信,忆及一幅他最难忘的历史画面:1947年外国朋友拍的宋庆龄在上海儿童站教小朋友识字的照片,多年来不知此孩子是谁,这次才证实是吴方。还有一位小学生来信忆及两年前与幼儿园小朋友到宋庆龄家里做客的幸福时刻的记忆。当时由周幼马拍下宋奶奶与这些孩子欢聚的照片,成为我刊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杂志独家的精彩封面。

在这悲伤的日子里最忙碌的当然是爱泼斯坦,他是宋庆龄生前的最亲密的挚友,这些日子,他除了主持杂志社的日常业务及特刊编务外,还要参加全国治丧活动,他从北京到上海全程参加对宋庆龄的送别——守灵、追悼及安葬大礼。这些日子给他心灵极大的震荡,往事如潮涌,在守灵当晚归去夜不能寐,写下散文《为宋庆龄守灵后的感想》其中有句“看到她安卧在花丛中,身上覆盖着红旗,我没有想到要对她说:安息吧!我能说的只是:工作下去,战斗下去,无与伦比的同志……”

在他看来,宋庆龄战斗不息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

对尊敬的孙夫人的缅怀永志不忘,在痛别师友时,他就牢记要尽快投入完成她生前的嘱托:撰写她的传记,记录她壮丽的一生,这是对这位20世纪伟大女性的最好的纪念。(今日中国杂志社 榕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