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26日讯(记者 林伊人)近日,中国网记者跟随“走进红色美丽乡村”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道县,当地村民自发为红军撑渡过河、拿出自家木料帮助红军搭建浮桥,抢渡潇水。位于审章塘乡葫芦岩村的葫芦岩渡口,是当时红军渡河的主要渡口之一。在葫芦岩渡口,村民邱声彪捧着一口特别的竹碗,和记者坐在渡口旁的石桌圆凳上,讲述了当年他的父亲邱家儒帮助红军渡河的故事。

邱声彪捧着当年红军战士送给父亲邱家儒的碗。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我的父亲是个渡工。那天上午,来了两个人,上前称呼他‘同志’。一句‘同志’,父亲当时就知道,‘这是红军的队伍’。”红军礼貌地询问了邱家儒,撑船有何规定、一船可乘多少人、一趟需要多少时间,并约定傍晚撑船渡河。当天,邱家儒又喊来3个人帮忙,于是4个人、两条船,用了两个小时,帮助1000多名红军渡过了潇水河。从1934年11月20日至25日,中央红军和红五军团历经五天五夜,全部从葫芦岩渡口渡过潇水。

“临走时,一位红军战士来和父亲道谢,和他说,‘同志,今天太辛苦你了。我有一口喜欢的碗,送给你留作纪念’。”邱声彪说。这口竹碗被父亲邱家儒小心地存放起来,但说了“我们会回来”的红军战士,却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去世后,邱声彪继续守护着这口竹碗。当年还是个孩子的邱声彪,现在已是位88岁的老人,但这段红色的记忆从未褪色,并将随着这口竹碗,继续流传下去。

湖南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陈树湘烈士牺牲地。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有的红军战士从道县离开,再未归来,有的红军战士来了,却永远地留在了这块土地上。在掩护中央主力渡河后,红五军团第34师遭到敌人围追堵截。1934年12月18日,敌人将受伤的师长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当行至蚣坝镇石马神村麒麟庙时,陈树湘乘敌不备,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实践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陈树湘断肠明志见证人许杰的弟弟许瑛。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记者见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见证人石马神村村民许杰的弟弟许瑛。89岁的许瑛穿着军装,端正地坐在陈树湘烈士牺牲地门前的矮凳上,他和记者说,“我从小就听哥哥讲陈树湘保家卫国的事迹,我非常佩服他。”在陈树湘革命精神的影响下,许瑛入了党、当了兵,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现在国家一个月给我1000多元的补贴,日子过得非常幸福。”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