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24日讯(记者 林伊人)近日,中国网记者跟随“走进红色美丽乡村”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来到江西省信丰县油山镇坑口村。坑口村有17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共826户3594人,是赣粤边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所在地,保留有滴水垄指挥中心旧址、广东省委旧址、赣南特委旧址等一大批红色遗址,被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

陈毅在坑口村写下了著名的《赣南游击词》,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以此描述游击战争期间,军民之间的革命感情。

当时坑口村村民与敌人斗智斗勇、为红军送补给的故事也流传下来,“村民们想方设法地支援红军。缺粮,就把粮食藏在竹竿里挑上山;缺盐,就用盐水浸泡棉衣,再把衣服穿上山。”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游胜说。

坑口村杉山下小组广场中的游击战争主题纪念雕像。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游击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保护群众的利益,也深得群众的支持。如今,在党员的带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坑口村实现了脱贫致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李游胜向记者介绍,“两不愁、三保障”是实现脱贫的基本要求,也是底线,“一方面,要确保贫困户夏天有薄衣、冬天有厚衣,并且有衣服可更换。另一方面,要确保贫困户不挨饿,还能吃上肉和蛋。”

为了让贫困户持续增收,信丰县对有劳力的贫困户,通过发放交通补助、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帮助他们就业,还会设置简单的公益性岗位,让弱劳力的贫困户就业。同时,制定产业帮扶政策,引导贫困户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种养产业实现致富。

“养蜂每箱补助150元、种植蔬菜每亩补助600元、养牛每头补助800元、养鸡每羽补助5元……”李游胜向记者细数了县乡的产业帮扶政策。其中,养蜂产业生产的蜂蜜,也是坑口村的消费扶贫产品。李游胜说,“2016年,村里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目前成员有70多户,去年收入300多万元。我们会将生产的蜂蜜送到赣州检测,所有产品都有合格证,还注册了商标,集中向超市供应。”

在帮扶政策上,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会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还会帮助他们销售蜂蜜。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苦户 ,合作社会给每户分10个蜂箱,由合作社负责养殖,再按照贫困户70%、合作社30%分成,这些贫困户每人每年可以新增1575元的收入。

坑口村村民朱恩银一家三口原是贫困户,朱恩银患有轻微精神病,妻子在家务农,家中还有一位年迈的母亲,朱恩银的打工收入是家中的全部经济来源。

坑口村党员干部为帮助朱恩银脱贫,多次与他深入沟通。最终,朱恩银和妻子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凭借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参与了村里的养蜂产业,再加上打工的收入,年收入从5000元提高到3万多元。“现在我们腰杆子挺起来了,再也没有那种因为自己是贫困户而自卑的感觉了。”朱恩银说。

2020年,坑口村养蜂2600多箱,还在驻点单位的扶持下,新建了300多亩高标准脐橙产业园、150亩蔬菜产业基地。除了种养产业,坑口村还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和场外造林等实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2020年,坑口村脱贫,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33万元,人均收入7800元。

为保障义务教育,坑口村发放教育奖补资金、争取爱心人士捐助;为保障住房安全,坑口村改造土坯房、新建砖混房。在该县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四道医疗保障线”的政策支持下,贫困患者住院自付不超过10%的费用,基本医疗也得到了保障。

坑口村杉山下小组的木材集中堆放、家禽集中圈养处。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脱贫后,坑口村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展开了积极的探索。2020年,坑口村在杉山下小组建设“游击圣地”乡村振兴点,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解决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黑臭水沟等环境问题,街道上增设了垃圾箱。并且,有效利用土坯房整治后的空闲地,设立木材集中堆放、家禽集中圈养处,堆放木材20户、集中圈养家禽26户。

乡村振兴点建设让杉山下小组的村容村貌更加美丽,也让村民提升了环境意识,为坑口村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建设样板。

赣南游击词主题园景区。中国网记者 林伊人 摄

下一步,坑口村还将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2020年,信丰县委、县政府在坑口村新建赣南游击词主题园,景区规划面积2400亩,总投资3.43亿元。同时,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培训。目前,已经开展各类培训50多期,培训超过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