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21日讯(记者 林伊人) 5月的赣南,正值雨季,中国网记者跟随“走进红色美丽乡村”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踏雨而来,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感受这里的党民鱼水情。

长冈村是原苏区模范乡长冈乡的驻地。苏区时期,长冈乡的党员干部在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执行勤务、参军参战、遵纪守法、购买公债、节省粮食、发展生产、移风易俗、优待红属等十个方面带头,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

曹承凤家的三栋房子,中间为苏区时期修建的土坯房。长冈村党总支部供图

一栋房子 见证为民初心不变

在长冈村村民曹承凤的家中,记者听她讲述了长冈村这些年的变化。曹承凤说,80年代,一遇大雨经常停电,一停就是一宿,要到第二天才会重新来电,“前天晚上,只停了一下电,马上就来电了。”

记者了解到,除了改电网,2017年以来,长冈村累计投入超过760万元,实施改水、改路、改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通上了4G 网络。

“党对我们老人很好,现在每个月能拿到100多元的补贴,大家都在享受晚年。”曹承凤说,白天年轻人外出打工,无法照顾老人,村里还会为老人们提供营养午餐,“党方方面面都为我们想到了,千方百计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曹承凤说,如今长冈村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土坯房已经几乎看不见了,“你看,村里现在跟城市里差不多!”而曹承凤家,仍保留着一栋特殊的土坯老房子。

1932年,曹承凤丈夫马光松的爷爷马荣海家不慎失火,茅草顶的土坯房被烧掉一间半。马荣海是个贫农,哪里盖得起新房?又逢梅雨季节,屋不避雨,一家人又要住到哪里?当时的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闻知此事,立即发动群众捐钱、出力,帮助马荣海盖房子。几天后,马荣海的房子便修建好了。这件事还被毛泽东同志写入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

曹承凤告诉记者,爷爷马海荣铭记党恩,投身革命,是一位秘密交通员。马海荣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长征。曹承凤的公公马兰章负伤回到家乡,哥哥马桂章却牺牲在长征途中。

1982年,曹承凤和丈夫马光松分到了两间青砖房。老房子闲置下来,夫妻俩打算将它修缮一番,但算下来需要2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如果不修,饱经风霜的土坯房又十分危险。

曹承凤犹豫了,也想过将老房子拆掉,但马光松的态度非常坚决,“这栋房子不能拆!这个房子是苏区干部给我们建的,是党对我们的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栋房子不是老马家的,而是千千万万的百姓的,代表了党对群众的关心。”老房子就此留了下来。

丈夫马光松去世后,曹承凤仍守着这栋老房子,讲着它的故事,“我跟孩子们说,你们要知道老房子的来龙去脉,要知道你们的爷爷是红军,你们是红军的后代。”曹承凤说。

党建引领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马海荣的房子见证了长冈村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民的不变初心。长冈村党总支书记廖明告诉记者,长冈村有63名党员,下设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长冈村赋予苏区时期“十带头”新内涵,大力开展新时代农村党员干部“十带头”,即带头遵纪守法、发展产业、整治环境、孝老敬亲、尊礼守信、移风易俗、团结互助、志愿服务、树立正气、维护稳定,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9岁的钟寿涛,2018年入党,是村里新屋组的小组长,小组共有38户。钟寿涛在村里生产生活中,时刻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去年春耕,正值疫情,很多地方没能坚持种植两季水稻。为了保证粮食生产,钟寿涛去到每家每户,劝说大家适时种植一季稻,“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春耕后,钟寿涛还会带领小组清理水渠道,“我们按照‘在家的出人工,不在家的出30元’进行工作。有人问我,‘没有种地,为什么还要交30元?’,我向他解释,‘你在我们的小组,你就有一份责任’。”钟寿涛会用这些钱为出人工的村民买份“工作餐”,因为“他们帮不在家的人做了工作”。

钟寿涛还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通过组内自愿捐款,为中秋节儿女在外打工、独自在家的老人安排节日活动。“我们是为集体利益,而不是为个人利益。只要没有私心,大胆去做,就一定会有人支持我们。”钟寿涛说。

提起钟寿涛,长冈村驻村第一书记程亮亮告诉记者,当时村里规划建医院、修快速通道,需要征用钟寿涛的地,他二话不说带头支持村里建设。去年疫情期间,钟寿涛第一时间站出来报名做志愿者,在哨卡坚守到凌晨三点,第二天只要觉得“还顶得住”,就继续来站哨。“长冈村还有很多像钟寿涛一样的年轻党员,疫情期间,他们纷纷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捐钱、捐物,还会送水、送水果到哨卡。”程亮亮说。

“如何更好地用更加年轻、开阔的眼光去谋划村里的发展,为村民谋幸福,是我们这一辈年轻的共产党员需要去思考的问题。”31岁的程亮亮说。